2014年8月,刘保良同志响应阜阳市“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精准帮扶工作的号召,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光荣的驻村帮扶干部。他决定用三年时间实现所联系的贫困乡村——阜南县于集乡于集村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在近一年的时间中,刘保良扎根农村,出入田间地头,皮肤黝黑,步履骄健,成为一名标准的“农民”。但刘保良又不是一名普遍的农民,而是一名引领众乡亲做一番事业的“引路人”。他相信集中统一战线力量真能办大事,抓项目带动真能起示范效应;他相信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推广、农业合作的路子真能让这片贫脊的土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2014年9月初,刘保良一到于集乡报到,便迫不及待地与乡、村干部及相关人员联系、衔接、沟通,开始走访贫困户、五保户,开展调查摸排工作。他了解到,于集村位于阜南县的南部,地处沿淮洪洼区,土地除少量较好的良田外,大部分以岗子地和低洼地为主,易涝易旱,灾害较频繁,这成为于集村农业基础薄弱,村民思想观念保守的根本原因。他摸排到,一个三千余人的小村庄,仅贫困户就达976人,占全村人口的30%之多。而让他揪心的是,村民至今还是抱着全年“一季小麦、一季豆”的传统种植模式,农业种植养殖品种单一,农产品加工业很少,工业企业几乎空白。但是很快刘保良就发现于集村的独特优势。他发现于集村靠近淮河,属洪洼地带,水资源比较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特别是喜水作物的生长,且村子里劳动力相对富余。这时一个构想在他脑海涌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脱贫必然有希望!
通过对定点帮扶村自然环境和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的分析,刘保良拟定出帮扶规划:要用三年时间,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湿地资源和富余劳动力资源,采取租地流转方式引进规模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要整合资源,实行“专业合作社+项目+农户”的模式提高定点帮扶村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加造血功能,实现农民劳务有“薪酬”,入股有“分红”,使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效做到精准扶贫。
田里居然能种荷花
扶贫需要资金,更需要组织支持。为确保定点帮扶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特色种植、养殖实施到位,市委统战部领导高度认可李保良的想法与规划,决定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从市光彩事业基金中拨付30万元作为精准扶贫项目启动资金,并发动统战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扶贫,筹集资金30万元投入相关扶贫项目。
刘保良虽然初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但是他还要解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形成一个专业“组织”来推动特色农业项目的实施。于是刘保良开始走家串户,耐心细致地向村民介绍特色种植的好处与可观的收益。可是在一些保守村民的观念中,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能有几百斤粮食的产出就要谢天谢地了,土里还能种出什么景?种树,居然还能种莲藕,不是骗俺们吧?于是刘保良针对一些跑过外地,懂点见识的村民,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不久便成功吸收十余户骨干农户投资入股,成立了以实施扶贫项目为目标的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4年10月份,正值秋收结束,也是土地租赁流转的最佳时机,刘保良的合作社也正式开工了。在乡村两级组织的积极动员下,在合作社村民的支持下,刘保良通过租赁的方式成功地流转土地500余亩,当年便率先种植绿化景观树种10万余棵。第二年4月至6月,刘保良的合作社又利用低洼地种植莲藕100亩,利用湿地种植芋头50亩,利用丰产田种植生姜60亩,利用流转土地中质量较差、比较分散的地块种植高产淀粉红薯120亩。除绿化树苗外,莲藕、芋头、生姜、红薯在当年底便可收获,预计产值约220万元。
刘保良和他的合作社在这片千百年只是生长过稻麦的土地上,奇迹般地辅展出连片的美丽红叶和田田的莲叶,顿时成为于集村的一道美丽的景观,吸引来大批驻足观望与感叹的村民。“俺们这辈子也没见过,田里还能长出了莲花,真是开眼了!”未来可观的收益与前景让大批村民动心并决定参与种植这些他们过去从没未见过的新型品种。这也是刘保良和他的合作社所乐意看到的示范效应。
俺们农村人也有工资了
2015年春节前昔,刘保良在市委统战部大力支持下,确定20户特困户作为重点扶贫对象,一次性给予实物和现金慰问救济1万元。此后,他积极动员吸收五保户32人为社员,通过引进莲藕、生姜、芋头、树木特色农业种植,同时又带动周边20余户农民跟进种植并为他们提供种苗、种植技术和销售服务。在种植过程中,刘保良的专业合作社要大量使用季节性用工,且每次都达百人左右,按每人每天一百元算,仅此一项,就能为村民和贫困户人员增加劳务收入36万元。刘保良和合作社用工对象主要针对村中的贫困人员,当老乡们激动地拿着厚厚一沓钱兴奋地说:“俺们农村人也能象城里人拿工资了。”刘保良的心中也乐开了花。
进入秋收以后,刘保良的合作社还将对部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劳务用工量。刘保良在心中默算,年末要拿出一部分利润对于集村60户贫困户进行救济并开展专门的特色农业种植扶持,要初步实现于集村三分之一的贫困户脱贫。
作为一名长达三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名光荣的统一战线干部,刘保良同志总觉得在工作中应有所作为,想要为更多的群众做些有益的工作。在每年例行的走访慰问贫困户活动中,当看到有些贫困群众住在低矮的土坯房中,吃着粗陋的饭食,心中便阵阵作痛。他感觉自己有责任、有能力、有技术成为指引他们脱贫致富,奔向幸福小康生活的“引路人”,这也是他主动请缨成为帮扶干部的初衷。他总是想在三年的驻村扶贫期内做一些真正有益的工作。他常常告诉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毕竟农业生产风里来雨里去、阳光曝晒是项苦差使,风餐露宿、早出归晚,非脱几层皮才行,还要承担投资与经营风险,可是扶贫工作再苦也要有人干呀,既然投身到这项工作中,就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还要开动脑精来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功推进。刘保良坚信,只要有上级、单位的支持,只要有乡村干部的帮助,只要有合作社及大批村民的通力合作、辛勤劳动,他心目中三年的扶贫计划一定能实现,全村197户贫困户也一定能摆脱贫穷,与所有村民一起昂首阔步共同迈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共同过上幸福祥和的美好生活。(汪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