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园地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统战园地

临泉的《百草厅》---“和春号”
文章来源: 临泉县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2017-04-24 浏览:9540

        提起临泉老街百年老号“和春号”的故事,还要从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大宅门”说起。2001年底,故事的收集整理人在临泉县建材装饰商会会长、黄埔鸿达钢构公司董事长魏祖耀家做客,适逢其母李风英八十三大寿,老夫人身体矍铄、耳聪目明,叙话中言道:恁看“大宅门”了没,老魏家过去开药铺行医和“百草厅”一样,也是中医世家。也是穷人吃药不要钱;她说自嫁进魏家门,就知道“和春号”,跟电视上看的差不多。我估计李老太说的是魏家当年行医的“和春号”药铺名声和排场,“大宅门”中的一些情节和李老太的记忆吻合。李老太活到九十八岁,二0一六年驾鹤西去。百年老号“和春号”的故事就从她的断断续续回忆及魏祖耀会长弟兄们的叙述里产生了......

        清末和民国时期,临泉老城区以大十街为中心,已经发展的很繁荣热闹。单说在这老大十街口,路东沿街,坐北朝南有一溜十余间门面,是名声远扬的百年老号“和春号”药铺。正中“和春号”匾额比一般的床还要大,黑漆金字,彰显药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和春号”药铺的主人姓魏,清末已开始挂牌经营,三四十年代的掌门人是被称为“大先生”“二先生”的老中医魏思德、魏思宾弟兄俩。因其医术高超,远近闻名,又有百年老号的影响,因此,来这里求医问诊、看病拾药的络绎不绝。其后人听上辈人回忆说,要想让“大先生”魏思德亲自把脉开方,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和春号”排队拿号。魏老先生医德好,有求必应,他知道非等他看病的必然是疑难杂症,一般大夫拿不下,他总会看完当天最后一个病人,哪怕到天黑透上灯时分。

        魏家祖居南京,中医世家,字辈为“仁、义、礼、智、信、孝、思、家、训、久”,后来又有“家、训、久”与“明、祖、长”对应。太平天国时期,魏思德的祖上领其魏氏一大家避乱西行,一路行医,辗转多年,其中分出一脉在临泉落户定居。

        古话说“一招鲜,吃遍天”,魏家在临泉城开起“和春号”药铺,中医世家的本事立即显现。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及穷人吃药不要钱的褒扬在十里八乡很快传开,“和春号”老号誉满全城,到魏思德的父亲那一代,已经坐上临泉“八业会”会长的位子,可见魏家在县城的地位。

        那年月看病全靠中医,“和春号”对妇科、恶疮、毒疮、顽疾、杂症有特效,相传一些不治之症往往是“门板抬来,走着回去”。“和春号”的口碑还在于对穷人的态度,那就是“先看病,再说钱,穷人吃药不要钱”,厅堂里一幅“仁义大先生”的匾额,是对“和春号”医德的感激和赞誉。在鼎盛时期,“和春号”十余间门面房摆放了几十条长板凳,每天都坐满了病人。“大先生”魏思德、“二先生”魏思宾和十多个聘用的先生每天从早忙到晚。为安置慕名远道而来的各地求医者,魏家在药铺后院兴办了“德安大旅社”,有时“一床难求”。抗战时期,国民党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部设在泉河北岸于老庄,总司令汤恩伯将军常来“和春号”,一是请“大先生”魏思德看病,二是在德安大旅社喝酒娱乐。老魏家自然精心伺奉,“大树底下好乘凉”。

        “和春号”老号在“大先生”魏思德、“二先生”魏思宾的运作下进入鼎盛时期,不仅看病,还进行药材批发,家中仓库堆满了各类药材,当时,泉河水资源丰富,可以行船,通江达海,经常有药材通过水运发往蚌埠、汉口等城市。同时,又广置田产,在县城繁华中心地段大十街口,购置门面房,现在的大十街口东北角门面楼房还仍然为魏祖耀所有;在城郊代老庄、柴楼置办了大量田产。丰年收息,荒年免租,主租关系融洽,土改时,没有一个佃户闹事。

        俗话说:“福兮祸所伏”。“大先生”魏思德、“二先生”魏思宾生意红火,但是却做了最不该做的一件事,以致家道中落,那就是吸上了大烟,染上了毒瘾。如果说“百草厅”仅有三爷白颖宇吸食鸦片,还有富二代白景琦支撑局面,而在“和春号”,兄弟二人吸毒上瘾不说,魏思德的三个儿子也吸上了大烟。常言道“吸毒一口,掉入虎口”,万贯家产尽毁一缕青烟。就是在吸大烟这个无底洞里,老魏家在解放前夕家产已经基本耗尽,风光不在,两位老先生也在四五十年代先后离世。俗话又说“祸兮福所倚”,解放后划阶级成份时,魏家定为贫民,其后代因祸得福,避免了多少是非。              

        需要重点提及的是“二先生”魏思宾的二儿子魏钦明,自幼聪颖,早悟理喻,达人知命,时维中学读书,外敌侵国,家国之间,轻重何如,遂激于义而从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一分校,在抗日战争中,出入于枪林弹雨,身先士卒,多次立功受奖,晋中校军衔。1949年随程潜、陈明仁部起义,后解甲归田,衣锦还乡,算为魏家挣回一点面子。魏钦明解放后又是另一番坎坷命运,后至1978年,方正本清源给予平反。被选进政协临泉县第二届政协委员,当选临泉县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聘为县文史资料馆员,为海峡两岸亲友联络,为我县文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孜孜不倦,深受政协领导和同志的好评。1989年11月9日因病而故,享年69岁。因感其品德高尚,文品厚重,为后人之楷模,中共临泉县委统战部、县政协办公室联合召开追悼会,彰显功德,激励后人。   

        至于“和春号”百年老号为什么在临泉的相关史志上没有记载,魏家后人有三解:一是两位老前辈都“乐极生悲”,染上毒瘾,解放前已经人财两空,家败人亡,风光不在;二是父子吸大烟,医技无传人,“和春号”黯淡收场于四十年代末期,淡出人们视线;三是后代里出了黄埔军校国民党军官,阶级成分影响着对魏氏家族的评判。

        无论怎样说,“和春号”从清咸丰年间至民国时期,在临泉老城演绎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应该记载下来,让后代人知道老城里有这么一段百年辉煌。

故事收集整理人:  王 彬

                      口述:  李风英【1918—2016】

                      参加座谈人员:魏祖耀 魏久铸 魏久贤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