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焦岗湖畔的江店孜镇双集回族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多少年来,回汉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安居乐业。但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个穷乡僻壤,不产茶叶的皖北小村,千百年来却盛行着喝茶品茗之风。诺大的一条街,散落着几十家大小茶馆,从早到晚,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茶客在这里喝茶品茗、谈经论道、悠然如仙,这一切既是那么地古老,又是那么地神奇,更令人不可思议……
一、古井古街的传奇
几年前,阜阳市人大主任亓龙同志到双集品茶后,感慨万千,欣然写下《双集茶馆赋》:颍淮之滨,焦岗湖畔,古有双井,水质甘甜,酿酒烹茶,余香千年,晋代七贤,流连忘返,双集之名,历史久远……神奇之水,杯溢不漫,消食健胃,益寿延年……寥寥数笔,把双集的井,双集的水,双集的茶风,双集的传奇,刻画渲染的淋漓尽致,神奇无比……
双集因古有双井而称双集,始建于晋朝。相传晋代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七位贤士,结伴周游来到双集,用甜井水酿酒烹茶,甘甜可口,令人神清气爽,用咸井水煮肉炖鱼,其鲜美无比,乃世间美味佳饮也。七位贤士遂被双集的古泉双井,鱼庄稻舍,深幽竹林,水美酒香,野风云烟,蛙鸣鱼潜的世外桃源所迷倒,故常在此喝茶饮酒,赋诗作画,呼朋会友,过着悠闲自在神仙般的日子,这就是被后人传为“晋代竹林七贤”的佳话。
也就是从那时起,双集更是名播四方,远近游客慕名而来,一时间小小集市,茶馆林立,往来之人无不为双集的酒浓茶香所倾倒,每天从早到晚茶客不断,大小茶馆,男女老幼,以茶助兴,品香茗,饮佳酿,小小茶寮之地,印映着世界大千。千百年来,古镇双集始终弥漫着回味无穷的酒香,演绎着经久不衰的茶风,传承着古朴厚重的民风……
二、以茶兴集的启示
双集位于颍上和凤台的结合部,颍上东南的焦岗湖之滨,穿集而过的清澈竹溪,交汇于栗子湖后,进入焦岗湖流入淮河。双集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建于公元365年。历史上双集隶属寿州府凤台县,直至民国时期仍是凤台县夏集乡政府所在地,解放后隶属颍上,现为江店孜镇回族行政村,全村3300余口人,其中回族1500余人。
历史上双集是一片贫穷落后的地方,连年的战乱、涝旱灾害让这里的群众穷不聊生,虽有古井佳水,也徒有虚名,多少年来人民群众仍在贫困线上苦苦的挣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聪明勤劳的双集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使贫穷落后的双集逐步显示出了发展的生机和动力。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双集人紧紧围绕依托古井,延续茶风,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当地的群众收入。目前,双集街上有大小茶馆近30余家,餐馆饭店近20余家,歌舞厅10余家。并先后集资建起了双集“茶文化一条街”、农贸大市场和一批农民新居,打造了一年一度的“双集茶文化旅游节”。隔天逢集的双集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购销两旺,周边的十里八乡,乃至阜阳、颍上、凤台、寿县、淮南、六安、霍邱等地的客商都来此赶集、交易、喝茶、休闲。
因为茶香酒美,名声在外,双集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和群众收入水平都远高于周边,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双集回族村的农民年人均收入一般都在万元以上,这也远高于全县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水平。“一业兴、百业兴”,双集人凭借着古井茶风的优势,不仅兴起了当地的旅游,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当地集市贸易、餐饮歌厅、休闲娱乐、物流运输、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动了当地的民族团结、民族发展和奔小康的进程。
三、“特色旅游”的前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兴盛千年的双集茶风,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过去来喝茶的基本上都是本地群众和穆斯林茶客,忙中偷闲,自斟自酌,拉家常、侃大山。而现在的茶客不少都是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茶客们邀友聊天,以茶助兴,做生意、谈投资、交情感,口中品香茗,茶香溢满天。当地的回汉群众就连走亲戚、调处纠纷、化解矛盾、说亲保媒也都在茶馆里进行。正如歌曰:古井古泉涌千年,竹林水美留七贤,双集因茶遗古韵,小小茶馆天下缘,古朴茶馆传文斓,民族团结扬风帆……
双集因千年古井水好,而茶风久盛,古井甘泉酿出的醇厚美酒更吸引着八方游客。这些年来双集人更是紧紧依托这一独特的优势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旅游,不断推动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围绕着进一步打响“品香茗,喝美酒,双集千年古井水”的旅游品牌,着力把富有传统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做强做大。从发展的眼光看,打造双集“茶文化”特色旅游,推动民族经济多样化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双集古井茶风”的旅游品牌不断叫响,旅游市场和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双集人也有了新的追求和美好的前景规划。
1、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双集茶文化旅游节”,从形式上、内涵上不断提升丰富文化旅游节的魅力和影响;着力打造具有伊斯兰风格的茶饮美食文化;进一步扩大双集农贸大市场的规模,规范好市场的文明经营秩序。
2、不断提升“茶文化一条街”的功能档次、建筑风格、文化品味和民族特色,使其能够尽快达到美化、亮化、绿化、别具一格的标准要求。规划建设好包括茶文化产业园、民族风情园、大型清真寺、七贤文化园、村民文化健身广场、商务度假酒店、美食一条街、茶叶茶具大市场等在内的“双集民族村茶文化旅游休闲区”。
3、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名优土特产,搞好特产牛羊、家禽、肉蛋、清真食品、传统豆制品、生态大米、野生鱼虾的系列深加工,生产好双集穆斯林名点“陶家金丝茶馓”、纯粮酿酒和古井纯净饮用水等。
围绕着“保护古井、延续茶风、民族特色、走向市场”的旅游发展思路,努力把“双集茶文化旅游休闲区”真正建设成为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美食天堂、名优特产、茶叶交易、美好乡村、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区。不断发掘“千年古井茶风、竹林七贤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大力弘扬其内在的茶风古韵、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真正地让南来北往的游客来到双集后,不仅能体验到双集的井古、水甜、酒香、茶美,也更让他们感受到“双集茶文化”旅游的典雅悠然、鸟语花香、野游助斓的古风韵味和独具民族特色的休闲旅游。
四、制约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双集凭借独有的千年古井,独特的久盛茶风,满街大小茶馆的火爆,着实让这个小地方名声鹊起,醇厚的酒浓茗香,独具的风族回情吸引着八方游客踏至而来,这不仅使双集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这些祖祖辈辈与黄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和美好的前景……
双集的旅游资源固然得天独厚,千年古井也绝无仅有,但这些年来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力的组织引导,及相关的帮扶扶持,目前就其水平、规模、品味、特色而言,仍显得与发展民族经济,开发特色旅游的要求差距较大,尤其缺乏进一步融入旅游大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更缺乏发展茶文化旅游的总体规划。当地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的大环境亟待优化,整体文明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医疗、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配套亟待进一步完善,发展特色旅游所必须的“吃、住、行、游、娱、购”等基本功能和设施,必须想方设法,加大投入、大力完善和整体配套。
目前摆在发展民族经济,打造特色旅游面前的“环境差、秩序乱、品位低、行路难、配套缺、人才少、资金短”等一系列问题,就像一个个“瓶颈”一样,从根本上阻碍制约着双集回民村进一步打造“古井茶文化特色旅游”的发展进程。
五、提升品位的思考
当前要传承好“双集古井茶文化”的厚重底蕴,延续好“千年古井茶风”的古朴韵味,开发好“双集茶文化”特色旅游,必须按照“超前规划、提升品味、重点打造、完善配套”的要求,高标准的编制双集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并把其纳入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行高起点、高品位的统一建设、统筹开发、同步推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发展双集特色旅游,建设美好民族乡村”的要求,真正从提升发展认识上,从创新发展模式上着眼着手,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以此推进双集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不断地从“政策倾斜、项目安排、用地规划、建设资金、环境改善、道路建设、人才支撑、科学管理、整体配套”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外延与内涵的同步融入,着力把双集打造成为以“历史人文、民族特色、绿色环保、休闲度假”为主题,以“双集茶肆、立于乡间、竹依水潺、茗香酒浓、田园风光、胜似江南”为意境的“古井茶文化”特色旅游胜地。紧紧抓住“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快发展民族区域经济的战略机遇,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建设开发,不断打造,宣传推介,把双集茶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达到把双集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出去、打得响,把八方游客迎进来、留得住、吃得好、睡得香、行得通、玩得美、买得到、再想来的目的。
要克服过去那种“轻规划、重盲建;轻内涵、重外延;轻长远、重当前;轻多元、重门票”的惯性发展思维,着力突破旅游业发展由“单一的门票经济”向“多元化、产业化、复合型”的发展模式跨越,不断推动新型旅游业的良性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带动产业、促进就业、多元复合、绿色环保”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发展新路;真正为建设旅游强县,加快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激发新的活力,增添新的亮点。(颍上县委统战部孙军、尤炳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