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党合作当前位置 : 首页  >  多党合作

建言献策:以新思维面对新常态下农村信访问题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5-14 浏览:5930

  “新常态”形容事物发展进入一种新的,不同以往而又相对稳定的的状态或阶段。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新常态,面对新常态必须要有新思维,以新思维决主动适应新常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信访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进入一种新常态,这就要求我们要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解决新问题。

一、农村信访工作呈现的新特点

  1.农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老百姓关注新闻,关注政策法规,尤其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政策更是仔细研读,年轻的一代的农民拥有更宽广的视角,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农民注重对自己权益的维护,对身边的干部作风问题、不公平问题,不再像以前敢怒不敢言,而是敢怒敢言,信访数量也呈逐年增多之势。如阜阳市颍东区某镇年轻农民上访带着IPAD所拍摄的照片,反映中心村公共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以阜阳市颍东区为例,2009年信访件156件,2010年126件,2011年140件,2012年162件,2013年179件,2014年1-4月份信息件53年,而2015年1-4月90件。

  2.信访诉求内容发生变化。2009年以前,信访问题集中在农村提留款,基层干部作风问题;2010年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信访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赔偿、农村建房、中心村建设及农村低保救助等领域存在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问题时。

  3.驱利性信访仍居高不下。由于信访考评机制的不尽合理,以信访的数量,尤其越级上访、非访数量,影响地方政府领导政绩,甚至以此“问责”,不少上访人摸到政府的软肋,提无理过分要求,得到满足后,开始长期重复上访,以谋取利益。尤其在“两会”、“春节”期间,上访成为高发期,还有一些上访人,私下说“缠一缠,闹一闹,回家过好年”。

  4.墨池效应引发。随着农民权益意识的不断增强,在一些地方出现一个村庄的一个人上访,会引起一个村其他人上访,一部分上访也会带动一群人上访,一个群体上访,会引发其他群体的效仿。如一部分老乡村医生,老民办教师、老畜牧员解决待遇后,继而引发其他群体纷纷要福利要待遇,政府面临按起葫芦又起瓢的困境。

  5.非访数量减少。因积案而到天安门、领导驻地的非访数量减少。现存一部分非访者,有一部分是希望制造影响的驱利行为。

二、转换思路,适应新常态,解决农村信访问题

  面对社会新常态下农村信访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思路,以全新思维解决农村信访问题。

  1.树立法治的理念,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法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准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准绳。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唯有举起法的利器,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应该看到信访的源头原因,并不全是群众无理、刁蛮,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没有依法行政。尤其与群众直接接触的基层干部没有按规矩办事,使很多国家好的政策在基层走样,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使群众意见大。而最初群众上访,也非常信任政府的承诺,但由于有关部门久拖不决、推萎扯皮,造成一部分群众采取越级上访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有些领导干部,在处理信访问题时,缺少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能力,面对群众的死缠烂打,松一松口子;有的领导对案件已终结的上访群众的事情来友去脉不清,不去信访局了解当事人的详细情况,仅听一面之词,作出调查处理的批示,造成本已终结的信访案件,信访人又拿着领导的批示当成“尚方宝剑”进行缠访。破坏了法的公平性和权威性,更让群众看到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从而助长无理信访人的气焰,也易造成了其他人效仿的墨池效应。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有要学法,明法。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无明法不足以正纲纪,无纲纪就不能护公正、张正义。“明”,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不突破,不逾越,更不能给特权让路。“明”,也是让百姓懂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对待信访问题,不能因为是“弱势群体”,就给予超越法律政策界定的救济,不能因为是“强势群体”就以超越法律政策规定的惩处,要坚持原则性、敬畏法的权威性。

  2.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首先要依法选举,严格落实村民委员组织和选举的法律法规。民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从源头上把关,防止出现贿选、拉票等违反选举法的行为,防止鼓鼓掌、举举手等过于简单的选举方法,不断优化选拔方式。全面落实广大基层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规范村务管理工作,深化村务公开,加强村居事物的监督制约机制。其次,进一步提高村主任的福利待遇,使村主任待遇与其所承担的繁重的村级事物相匹配,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三是文化教育资源要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建立定期村居主任的培训参观考察制度,村居主任直接接触群众,其法律政策水平直接影响和教育群众,全面提高村主任文化素养和法律素养,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让农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感受法治的公平正义的力量。

  3.强化法治教育,提高全民守法、敬法、畏法、护法意识

  培育广大群众的法治精神。加大普法宣传力度,避免形式的走过场,发发单子、挂挂牌子,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入心、入脑。文化部门可编法制小品、法制电影和法制电视剧,对每一领域的法律,都有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文化艺术作品。司法部门通过服役人员的现身说法等不同形式,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法治观念。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我们矢志不移地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的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以全新的思维,依法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农工市委 尹莹莹)

多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