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当前位置 : 首页  >  民族宗教

“小蘑菇、大产业”——颍上县赛涧回族乡种植基地扶贫侧记
文章来源: 颍上县赛涧回族乡 发布时间:2020-05-07 浏览:2636

      高高低低的架子上长满了双孢菇,菌床上一朵朵雪白的双孢菇长势喜人,棚内恒定的温度、湿度智能调节滋养着菌菇,独特的原生态环境让它们自由的生长,因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在临床上具有很强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功效,成为了目前市场上营养价值高、最抢手的菌菇。

      在颍上县赛涧回族乡就种植着这样的双孢菇,赛涧回族乡属沿淮行蓄洪区,是全省九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共7524户、26251人,其中劳动人口16233人。以往,赛涧回族乡村民以打工和种地为生,因没有固定产业,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劳动力大量外流,村民收入无法保障。为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在经过充分调研、考察和试点后,赛涧回族乡充分利用中石化帮扶及省扶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因地制宜引进双孢菇种植基地,大力发展双孢菇产业。

      赛涧回族乡双孢菇种植基地一期建设大棚50顶,占地50亩,搭建菌床27000平米,每平米的产量在40斤左右,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一斤双孢菇可以卖到3元左右,每平方米产值可高于120元,年收入将近100万元。双孢菇基地的建设,多种方式为赛涧回族乡带来效益。

      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赛涧回族乡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帮助贫困户以“户贷户用”的方式从银行贷款,资金由村委会保管,用于菌种及原料的采购。双孢菇基地采用“企业+农户+订单”的运营模式,根据贫困户需求,在企业带动下自愿进行分包,龙头企业统一聘请技术员对贫困户进行统一指导和统一生产销售管理(包产包销)。菌种是从福建引进的优良品种,每年从六月份备料,九月下旬上料播菌种,其生长期至次年五月份。采摘期从每年十月份到次年五月份,每季每平方米产量约40斤,每棚的利润为2.5万到3万元,加上政策帮扶,每棚收入高于3万元。

      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双孢菇基地在为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基地的工人既有村里的贫困户也有普通村民,他们根据劳动力情况,进行日常加温、上料、覆土、播种、打药打水、采摘等环节。同时基地开辟专门的扶贫车间安排轻松的切菇工作,供年老体弱的贫困户务工。切菇一天8小时可挣60至80元。除了按日拿工资外,农忙时还不耽误自家农活,到双孢菇一期基地就业的贫困群众就有120人。同时双孢菇基地每棚租赁费5000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入了一股“活水”,带动村集体每年收益20万元。

      生态效益显著。双孢菇产业是低耗、高效、生态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本地水稻秸秆、畜禽粪便等主要下脚料,经过混合搅拌高温处理后是上等的培育双孢菇的养料。培养料不仅适宜双孢菇的生长,而且出完菇的菌糠,又成为上佳的无公害肥料。种植过后的废料为有机肥还田,既可创造经济价值,又可实现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一条健康发展绿色之路。

      双孢菇种植项目带来的效益,让赛涧回族乡更加坚信了双孢菇产业带来的致富门路,也让村民对产业的发展更加有了干劲。今年3月份,双孢菇种植基地二期工程开始施工,共筹措资金930万元,流转土地110亩,在原有大棚基础上扩建100顶大棚,同时新建双孢菇储蓄配套钢结构冷库100平米,容积约300立方米,晒场、污水循环池、压缩风机等生产配套设施以及电力、供水、交通配套设施,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阜阳市最大的双孢菇种植基地。

      目前赛涧回族乡双孢菇种植基地与福建收购商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在福建做成罐头成品,产品远销东南亚、拉美各地。随着人们的饮食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蘑菇产品在国内消费品市场上的地位日益增高,需求量逐年增加,产生的经济效益日益明显。赛涧回族乡下一步将在现有双孢菇基地规模上延伸产业链,增加成品加工附加值,以“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宗旨,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发展促进脱贫,让贫困群众不出村、有活干、有钱赚,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扶贫之路。

 

民族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