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党合作当前位置 : 首页  >  多党合作

农工市委:建议规范院前急救系统的管理和运营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3-14 浏览:2676

  阜阳市120急救中心、农工党阜阳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市直二支部党员吴龙飞反映:院前急救系统是20世纪医学的伟大盛举之一。院前急救最初在战地救护中形成规模并实际应用,二战结束后院前急救技术逐渐被世界各国应用于临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现代化的医疗紧急救援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简称EMSS)形成。EMSS由指挥调度系统(120呼叫中心)、急救车辆、急救人员和各医院对接的急诊科或急救中心组成。电话号码专用,国际上有“999”(中国香港)、“911”( 美国)、“119”(日本)、 “15”(法国)。1986年我国将“120”定为医疗急救的话。1997年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设立了“999”急救电话。

  我国20世纪末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急救中心。2003年“非典”过后,政府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国个省会、地市、县城市建立了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平时用于院前急救,又可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资源储备。

  我国的各市县医疗紧急救援中心运行模式有高度指挥型,就是专门负责指挥调度属地各急救车辆;也有一些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既指挥调度,也拥有救护车;北京曾经有一种模式:指挥调度、拥有救护车辆、处理接回的病人。现在高度指挥型是主流模式。

  一、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国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建设不断加强,设备不断完善,院前急救医护队伍逐渐壮大,急救半径向偏远地区不断延伸,许多危急重症病人得到救治,应对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院前急救基础研究缺乏,许多急救专家所谓的讲座多为院内知识体系,院前急救用不到。许多相关知识只能借鉴红会普及教材;

  2、院前急救运营没有规范:车辆配置(准入标准、退役标准)、服装配置、救护设备、药品、收费标准(车费标准、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止血带应用、接生等基本技术没有统一费用标准、搬运要不要收费)、医护人员资格、急救单元组成(医护驾、医驾担架员、医护驾担架员),各地有各地标准,其实就是没有标准。多样化不能替代标准;

  3、黑救护车”屡禁不止,扰乱正常院前急救工作秩序,耽误病人病情;

  4、许多医疗单位领导,院前急救知识缺乏,认为救护车把病人拉到医院完事,不重视院前急救人员的选拔和知识培训;

  5、院前急救医护队伍力量薄弱。医生往往不愿意从事该专业,轮转医生大多来不及培训就上岗,院前急救专业又需要跨学科、多专业人才,导致许多病人得不到良好的救治。没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上院前急救岗不是新鲜事儿;

  6、院前急救人员待遇差。没有医生愿意干就是最好的证明。劳动超时比较普遍,到本单位维权几乎不可能。晋升渠道不畅;

  7、“120”、“999”两系统恶性竞争。

  二、建议

  1、加大院前急救知识体系基础研究投入,培养学科人才;

  2、出台院前急救运行的相关行业标准、制度和法规,有标准、有制度,乱象也就少了,纠纷也少了,

  3、 打击“黑救护车”。方法:① “黑救护车”违规运营,相关单位应不予年审。属地车辆年审相关单位应与当地紧急救援中心密切配合。②“黑救护车”挂靠的单位应严厉处罚,特别是相关领导。③建立举报“黑救护车”电话,对举报属实者予以奖励。④对有明确运营行为的“黑救护车”实行车辆销毁。⑤将病人介绍给“黑救护车”的相关医务人员应重罚,降职称,直至从原单位开除;

  4、 提高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待遇,院前急救工作越是天气恶劣,病人求救越多,顶风、冒雨、熬夜、误餐常有的事,还要面临交通事故、重大事故现场的风险。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必须保障充足的休息,工作安排不应超时,

  5、 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生应当具备必备的资质,并要经过专业的院前急救培训才能上岗。院前急救没有后备储备力量,必须能独当一面,应该具有主治医师或3年住院医师以上资质方能胜任。严禁没有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院前急救;

  6、 院前急救专业没有特定的学科方向,晋升困难,真正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晋升的中高职称几乎没有。建议专门从事院前急救工作满一定年限的医护人员优先晋升或直接晋升;

  7、 斩断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急救单元、医院之间的利益链条,以人为本,一切为病人,一切为人民服务;

  8、保留我国政府指定的“120”系统。取消或合并“999”救援系统。

 

多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