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颍州路一小办公室主任、农工党阜阳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反映:最近几年,校园暴力伤害事件被频频曝光,一桩桩触目惊心,性质越来越恶劣,涉及学生范围越来越广,全年经新闻媒体及网络报道的各类校园暴力事件不下百余件。从女生被煽耳光逼下跪遭脱衣暴打拍照、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以强凌弱辱骂殴打、到湖南少年校园残忍弑师案、安徽蒙城课堂痛殴老师事件,校园暴力呈愈演愈烈之势。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在校生偶尔被欺负,接近半数的学生曾对其他同学施暴,超过八成的同学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中学生对老师有对抗和暴力倾向。
校园暴力事件的新闻已不新鲜,每一次引起围观无数,唏嘘散去后,悲剧还会重演。校园暴力事件已经严重危害到校园安全环境,遭遇暴力的受害者不仅仅受到身体的伤害和语言侮辱,更会长期饱受精神折磨,容易产生精神疾病和自杀倾向,甚至影响成年后正常的社会生活。而施虐者的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则可能在成年后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校园暴力成因:
首先,在一些校园暴力事件中,打人的孩子兽性大发,行为失控的背后,往往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多重失责,无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家长都是逃不过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关爱的缺位,沟通渠道的缺失,都让孩子们的心智走向了不健全,选择了施暴或忍受暴力。校园暴力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地方尤为严重,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看护,隔代教育容易溺爱孩子,培养出无法无天的小霸王。而被打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更不敢吱声,助长了暴力的蔓延。
其次,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崇尚权力、武力,崇拜金钱的一些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影视、书籍中的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很多学生欣赏暴力并沉溺于暴力游戏,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帮派行为,在校园内为非作歹。甚至有一些施暴者看到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视频后产生了炫耀和攀比心理,导致校园暴力升级。
再者,学校教育过度重视智育,在管理中对校园暴力缺乏足够重视。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域。当前的淘汰式、竞争式教育模式,本身就是冷暴力滋生的温床,加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压力巨大,一些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容易在压力下产生对校园、老师和同学的对立情绪,在行为上更易出现攻击性。
针对校园暴力,既需要事后的惩治,更要有源头的温暖与关注,疏堵结合,才能让更多孩子尽量远离暴力可能的伤害。为此建议,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和改进学校教育三管齐下,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发生。
一、增强相关法律中关于校园暴力伤害的条文可操作性。在校园中,我们有《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可这些条文却未能保护广大师生的安全。也许杀害乡村女教师李桂云的几个学生对着镜头的叫嚷“我们还没有十四岁,不用坐牢”,多少能暴露一些学生法制的盲区,未成年人的头衔已成为他们做错事的保护伞,冲动起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不计后果。
二、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和报道。全面实行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严禁在面向未成年人的作品和游戏中出现暴力情节。对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报道要实施严格审查制度,严禁过分曝光暴力细节。
三、通过在校内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传统文化精髓中的宽容、仁义、善良、孝道更要在校园里传承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