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充分利用我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资源积极开展现场救护知识普及培训 |
文章来源: 农工党阜阳市委 发布时间:2022-08-18 浏览:6833 次 |
心跳呼吸骤停的“黄金救治”时间是“4分钟”,不管是院内医护人员还是院前急救人员,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病人往往因心跳呼吸停止时间过长而丧失生存机会或救治后高致残率。这就要求我们普通群众学习和掌握常见的救命技术,如徒手心肺复苏术、气道梗阻的海氏手法、止血包扎技术等。 目前向社会普及现场救护知识的有红十字会师资、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医院急诊科医生、蓝天救援队队员等民间救援机构。这些现场救护师资,有证的、无证的,证件种类参差不齐,医学专家过于专业的医学术语老百姓难以听懂,社会培训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 中国红十字会在徒手心肺复苏术、意外伤害、创伤救护、灾害救援方面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接轨国际,实时更新,这个知识体系基本上避开了晦涩深奥的医学术语,将常见的现场救护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救护操作也尽可能不使用医疗专业器具(因为现场提供不了),很容易普及推广,红十字会注册的培训师资要求很严格、规范。 近20年来我国各级红十字会利用“国家彩票公益基金”共培养了近十万红十字会救护师资,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不同行业,不同地点,他们是培训救护员和普及现场救护知识的中坚力量。 建议: 1、将现场救护知识普及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落实到政府工作中去,要将这项工作做到制度化、长期化。 2、规范、审核各种救护知识培训队伍,具备普及培训的资格才能开展社会普及培训工作,各种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开展前应到当地卫健委、民政部门备案,校园培训应在教育主管部门报备。 3、疫情期间的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组织方应主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4、现场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应优先进校园、进工厂、进企业。 5、充分利用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资源,各级红十字会机构应将当地的注册救护师资网上公示,优秀师资应在政府官网推荐,供企业、学校、部队、车站、人员集中的单位选择,邀请授课,主动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 6、民政、卫健委、教育、工会应联合当地红十字会,主动联系,定期为群众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7、对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的师资应给与一定的补贴。补贴办法可以借鉴省市健康素养巡讲专家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