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阜阳市委建议:当前农民意识形态领域新问题和对策 |
文章来源: 农工党阜阳市委 发布时间:2016-11-04 浏览:11304 次 |
随着我国城镇进程的加快,传统型的农业社会已经打破,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呈现纷繁、多元化局面,从而使农民的意识形态也出现复杂多样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农民意识形态领域新问题,着力去解决农民思想意识中消极和不良因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幸福感,凝聚共力,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是当前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 农村经济社会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职业取向复杂化。作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在经济社会的变革中,多数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从事第二、三产业,从事其他与农业无关的职业,实现了角色的转换。使广大农民的视野大大增强,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劳动力绝对数量持续减少,大量农村劳动者进入企业或流入城镇从事个体工商业或其他非农行业。农民阶级已不再是以往单纯从事农耕活动的群体,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这部分形成了农民工阶层,另外还有一些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农村千篇一律的模式被打破,农民阶层向社会各个领域分流,内部出现了分化。由于受每个人资源和禀赋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明显加大。有的农民已进入小康水平,而有的农民还甚至处在贫困线以下。三是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力、科技、资金等,都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收益,形成多种的经济形态,如“生态村”、“科技村”“旅游村”等。农民的收入己经不是靠简单的种地,其收入来源逐步趋向多元化。 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其直接影响农民的意识形态。当前农民意识形态的变化主要有:一是政治诉求层级化。贫富差距的拉大,使身处不同阶层的农民,他们参与政治的目标、诉求以及表达的方式方法都有所不同。普通农民更多的是关心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其手段多以上访、上诉等方式;对于“先富群体”,如:在外创业取得成就的一部分人,在家乡兴办企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在追求政治的利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们开始谋求政治话语权,而把争取在政治活动中处于领先优势,担任一定的职务等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二是驱利思想加剧化。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思想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再受到网络文化及西价值观念的传导,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巨大冲击。再由于城乡差距、个人之间差距让他们对财富的追求急剧变大,使得在意识形态方面拜物观念陡然上升。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国家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原本以计算付出为主的体系被以计算收获为主的体系所代替。三是权利意识增强化。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农民的民主意识不断提升,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增强,广大农民关注新闻、关注政策法规,尤其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政策更是仔细研读,年轻一代的农民拥有更宽广的视角,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网络、电视各种新媒体影响着广大农民的思想。但现阶段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和渠道却没有相应提升,在制度、组织还在存缺陷和不足,影响了农民的诉求表达,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农民的诉求表达意识,使农民对政治的隔离和淡漠,二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通过信访形式解决。四是农民工政治边缘化。从农村涌向城市的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环卫、搬运等行业,大多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他们长期脱离农村,生活在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在生活中一系列尖锐而又集中的差距中,在长期被歧视与极端不满感无法疏导的压抑下,对社会表现漠然、缺乏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畅达农民利益表达渠道 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 中国的政治还处于精英政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还只是少数有一定影响、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担任。而对处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话语权却十分稀少,经济的发展,摧生了一批农民实业家、企业家,他们有强烈政治参与意识,同时想提升自己的社会会地位。另一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更缺少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一方面要增加工商联、人大、政协吸呐新的农民实业家的数量,更重要的要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丰富载体,让不同的阶层的农民都有政治表达的机会,既要让经济上富裕起来的农民有政治表达权,又要考虑弱势的农民工阶层,赋予其话语权,统战部门可通过各种联合会或团体,凝聚各阶层的农民,广泛深入了解农民的意愿、诉求、思想,更要吸取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意见建议,引导农民政治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有序性,引发其对自身价值的审视,增强社会认同感。 二、建立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 努力探索工作形式创新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几次党课,几次会议,几句宣传标语是无法从根本上影响农民的思想意识,历史地看,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牢固树立于人们思想中,必须主动出击,多元覆盖,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持续抓、反复抓,坚持不懈地提倡和培育。将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具体的每项工作中,和经济建设一样,形成具实可抓的长效机制。同时,意识形态工作更忌流于形式,官话、套话、老话、重复话、累赘话,简单呆板的说教,不仅对农民起不到教育作用,还引反感排斥心理。要积极探索农村意识形态工作艺术化。一方面应积极探索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尽量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把规范的表述用大众话语讲透彻、说明白,让人感到清新朴实。另一方面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的主流风尚溶入到文艺作品的创造中,运用生动鲜活生动的形象感染人,用栩栩如生的真情实打动人,引人入胜、充满魅力。使广大农民在艺术作品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加大对农村文化资源的投入 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城市的文化基础建施建设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成为一个城市所必具备的基础设施。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还是相当薄弱,许多以村部为中心的文化资源多简单、精糙,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真正发挥精神文化教育的功用。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缺少传播意识形态工作的平台,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意识形态工作的普及。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当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各个乡镇、农村。二是要加强“软文化”投入,文艺演出、讲座、讲演等活动要在定期在农村开展,各种书法、绘画展览也要向农村伸展,农村的传统工艺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多渠道的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尹莹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