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政策当前位置 : 首页  >  理论政策

赴铜陵等地学习调研体会及启示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09-22 浏览:6392

市委统战部副调研员   李丽娟


  3月上旬,市委统战部就统一战线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问题,组织市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到铜陵池州黄山安庆等地学习调研。所到之处,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欢迎。我们采取了对接座谈参观考察等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形式,深感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

  
这次铜黄之行,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势头特别是铜陵的招商引资、黄山池州的旅游环境、安庆的非公经济发展、园区建设等给我们留下了至深的印象:通过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战略,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四市的经济社会有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业园区起点高。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大。三是产业结构层次高。四是投资环境引力强。五是人才储备力量足。

  
在铜陵黄山等市调研学习期间,我们重点考察了四市的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和旅游经济开发,特别是铜陵市政务新区、黄山景区和屯溪老街,听取了黄山市、黄山风景区和黄山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近几年来,黄山市围绕建成现代经济强市和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实现“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的“三最”目标,坚持“以旅游经济为中心,工业经济为支撑”战略,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全市经济发展加速,创下了许多品牌,对外形象更佳。尤其是铜陵、黄山两市在抓解放思想的程度、改革开放的深度、发展思路的宽度、干部工作作风的硬度上的一系列做法,给我们很大的震动和启示。

  
安庆光彩大市场,位于安庆市经济开发区,是由安徽南翔集团独家投资开发的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4亿元左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充分展示了“没有买不到的,没有卖不掉的”现代大市场特有风格。安庆光彩大市场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社会就业,截止2008年,安庆光彩大市场共实现4万多人就业。二是 增强了地方经济势力,光彩大市场就占了  近亿元左右;三是拉动了房地产、客货运输、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生产加工、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同步发展; 四是 拉动周边土地价格由四年前每亩不到10万元上升到现在的每亩近百万元左右;五是加快了当地农村的城市化发展步伐;六是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安徽南翔集团在项目的剩余利润当中,为弱势商户经营减免租金达2100万元;此外,为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扶贫捐资近2000万元,其中,建设光彩小学44所,援建光彩小学31所

二、看到了差距,找出了问题

  
看铜黄比自己,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当前加快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业条件先天不足。我市地虽是平原地带,但是缺乏大都市的有效辐射,经济发展的外界推力相比不足;人才配备条件和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二是二产比全省.低14.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比全省低1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规模小而层次低,煤电产业比重大而链条短,资源消耗大单附加值不高。三是园区建设魄力不大。我市开发区建设起步晚进展慢支撑能力弱。配套设施不完善,规模档次低,孵化功能不具备,带动作用不明显,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手笔和魄力远不可比。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三资”企业数量少,这与先进地区的外资利用水平无法相比。四是服务环境质量不高。近年来,虽然我们加大了机关效能建设力度,但机关整体服务水平仍然不高,个别干部服务至上的意识不强,顾全大局的观念淡薄,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软环境建设任重道远,这些与人家自觉强烈的亲商观念和服务意识相距颇远。五是科技创新步伐不快。我市企业“星星”多、“月亮”少,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发挥高新技术优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相比不足。此外,我们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开拓精神、发展魄力等与四市相比更是相形见绌,差距明显。

三、得到了启示,坚定了信心

  
铜黄之行,是一次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好机会,也是一个反思不足、改进方法、谋划重点、明确方向的好过程。铜黄四市的成功实践可圈可点,我们从中得到“五大启示”:

  
一是有眼力才有魄力。江南这些城市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具有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他们不仅夺开放之先机,而且紧紧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和浦东开发等几次大的机遇,以开阔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凡的措施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浪潮,尤其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登高望远,善待机遇、只争朝夕,勇于创新、敢拼爱赢,才能不辱使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是有外力才有活力。四市的侨台优势不如我们,民间资金也不如我们充裕。正当我们为资金投入不足而窘迫时,他们却在引资、融资方面得心应手,经济发展保持高投入、高产出的良好态势。其主要得益于体制创新,善于借助外力,激发出经济发展内部潜力,使经济焕发活力。特别是他们在引进外资的措施上招招新、招招实,在资本运营的方式方法上敢于大胆创新,更是令人赞赏。对此,我们要认真借鉴,挖掘优势,多出实招,多辟渠道,千方百计地借助外力来激活阜阳发展的细胞。

  
三是有载力才有张力。规模经济的扩张,高平台的构筑,需要强有力的承载。四市从90年代初开始大手笔规划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各类工业园区,成为吸引外资的最佳载体,以高起点的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管理服务,吸纳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入区落户,开发区作“龙头”拉动外向型经济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梧桐树,就引不来金凤凰”。要着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就应该把开发区的建设摆上“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以建设一批规模大、配套齐、档次高的开发区为突破口,以大开发引大资招大商,迅速提升经济发展层次。

  
四是有引力才有实力。他们确立营造投资环境的新理念,并通过软硬环境的不断提升和整合,使单一效应的环境因素产生叠加效应和“磁场”效应、“洼地”效应,吸引了更多人才和资金的聚集。环境代表着形象,蕴藏着后劲,体现着实力。新世纪的竞争,突出投资综合环境的竞争。学习铜黄,就是要树立“软环境也是后劲”的观念,把环境营造从“物”的层面提高到“人”的层面,确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创造引得来、留得住、有奔头的投资环境。要着眼21世纪的竞争,大手笔建设生态城市,变后发优势为先发优势。

  
五是有智力才有潜力。四市之所以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在建设人才高地上有新突破,造就经济发展的人才“金字塔”。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离不开人才提供的智力支持。在科技竞争日趋剧烈的今天,招才引智工作愈加紧迫,科教兴市步伐缓慢不得。

  
学先进,重要的是学精神、学思路、学作风、学胆略。赞叹之余,我们并不妄自菲薄,丧失斗志。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在困难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希望。加快阜阳的发展,我们信心百倍,我市综合比较优势日益显现:一是区位条件独特,区内交通便捷。六条铁路动脉在这里融合,六条高速公路将在这里交汇,黄金水道淮河、沙颍河支撑起内河航运,皖北唯一的4C级民航机场更是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二是能源优势突出2008年阜阳煤炭产量近1000万吨,预计占到安徽全省煤炭产量的十分之一,国家批准开工新建的新集刘庄特大型煤矿因为采用了全过程自动化无人采煤等新技术,开工后年产可达到800万吨,阜阳市所有煤矿开工后年产将达到3000万吨,这个数量完全可以满足阜阳市未来发展的能源需求。三是更有江淮粮仓之美誉,它商贸繁荣,物流发达。四是城市生态环境优美:清河、颖河、泉河等多条河流穿城而过,颍州西湖 、八里河、迪沟、生态乐园三个4A级风景区一个3A级风景区点缀着阜阳的美景。五是人力资源充裕,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广阔,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潜力巨大。六是招商引资势头迅猛。七是阜阳市大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从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转变,从交通枢纽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的目标。

  
2009年是我市克服全球金融危机、抢抓发展机遇、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推动我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借助外力、依靠内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第一、突出工业立市,扎实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切实把发展工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协调机制,强化抓工业经济的“第一要务”意识,努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重视工业经济发展的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降低门槛,防宽准入领域,家大对个体非公企业项目和资金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个体非公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扎实推进全民创业活动健康发展。

  
第二、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在推进工业化上取得突破。我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必须做足文章,把煤电及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强力推进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加强整体规划和基础建设,以提高承载能力,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跨越发展建好平台和载体。

  
第三、改造传统农业,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取得突破。农业资源丰富是我市发展的优势,要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升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要创新“三农”工作思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第四、推动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竟相发展,着力在培育增长极上取得突破。培育经济增长高地,既要坚持重点突破,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扩大辐射力,也要注重多点突破,加快县域经济步伐,坚持放手放权放活,真正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充分激活县域内活力,加快形成城乡动、优势互补的格局。

  
第五、推进思想解放,着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扎实推进全民创业,特别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前来投资创业,下决心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树立为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务必加强能力建设,着力提升谋招商、争项目的本领。招商和投资工作关键在领导,核心在机制,要从领导干部、从优化机制入手,确保持续高效推进。

  
第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上取得突破。要进一步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把有限的优质资源配置到关键岗位上。要加大干部的培训力度并提供各种锻炼平台以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快引进一批紧缺高层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高度关注民生,努力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理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