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为围绕统一战线如何为科学发展服务这一思路,探讨阜阳市外资应对当前危机的决策与方法,日前,我们前往阜阳市颍上县、阜南县、颍泉区、临泉县、界首市、太和县等地调研国际金融危机对阜阳市外资企业的影响,针对在调研中收集到的企业反映的问题与建议进行整理梳理,对阜阳市外资企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阜阳市外资企业基本情况与发展特点:
截止目前,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共有59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25家,中外合作企业3家,外商独资企业31家。投资总额91740.23万美元,注册资本36604.47万美元,外方认缴28158.08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7979.20万美元,外方到位资金12479.97万美元。其中香港同胞投资36家中资金全部到位22家,到位资金2838.53万美元;台湾同胞投资企业18家,注册资金1891.39万美元,台方认缴资金1708.24万美元,到位资金767.93万美元。
阜阳市外资企业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外资来源呈多元化趋向
2000年以前仅有香港、台湾两地区来阜阳市投资,现在增加到1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1家,马来西亚1家,韩国2家,利比里亚1家,毛里求斯1家,德国1家,法国2家,俄罗斯1家,乌克兰2家,美属威尔京群岛4家,美国6家,澳大利亚1家,中国香港27家,中国台湾8家。
(二)、利用外资总体呈增长态势
近几年来,阜阳市利用外资总休成增长趋势。其中,200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3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346万美元,外商其他投资1654万美元。据安徽省商务厅《关于2009年1至2月份全省利用外资情况的通报》显示,1至2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7.3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阜阳市利用外资1626万美元,实绩居全省第10位,同比增长172%,增幅居全省第一。
(三)、利用外资的质量、规模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外资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已达9家,5000万美元以上1家,其中近年来引进的安徽福润肉类加工公司、华润电力、鑫科贤生物科技公司已成为阜阳市外资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引进的台湾“润泰”集团的“大润发”大型超市,投资200万美元,经营面积达3000平方米,也即将开业;香港财富广场(沃尔玛)项目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大润发、沃尔玛、易初莲花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入驻阜阳,也将进一步提高我市外资企业整体规模和水平。
(四)、外资企业出口增势强劲
2008年全市实现出口总值8467万美元,较上年增长26.43%。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369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6%。培育出口企业、壮大出口基地规模成效显现,出口超百万美元的外资企业14家,比上年增加了3家。安徽富泰发品、巨邦香料、贝克药业等一批新的出口亮点企业脱颖而出,成为阜阳市调整外贸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壮大进出口实力的重要力量。
(五)、外资企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来,在通过引进外资和设备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缓解了阜阳市的就业压力,增加了财税收入,促进各地人们的思想解决和观念更新。此外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填补了市内的一些技术空白,使一批产品升级换代,缩小了与兄弟地市的差距。
二、当前阜阳市外资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索:
(一)、外资经济发展总体尚为初级水平
目前,阜阳市虽有59家外资企业,但这与近千万人口大市不成比例,在外资的引进上、利用上与周边地市还存在较大差距,有进一步发展空间。从全市来看,各县市区外资引进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比如界首市2007年仅实现利用外资57万美元,2008年不过77万美元;还有的县市区外商企业仅有一至两家,开展开放型经济的意识和理念还较淡薄,吸引外商投资的整体竟争力不强等现象突出。
(二)、外资经济发展不均衡
阜阳市外资企业发展很不平衡,美资、港资发展较快,产业经营规模较大,而过去发展势头强劲的台资企业目前发展状况不佳,有下滑趋势。2000年以来阜阳市先后共引进台资企业50多家,目前约有半数以上已经倒闭或破产,而取得较好投资效果或能够维持正常运转的台资企业,仅占引进台资企业数的1/5,部分县市区台资企业经营状况呈现进一步下滑的态势,有的县市区目前竟无一家台资企业。这种状况的产生,有的是因为缺乏立项前的科学论证,盲目引进项目;有的是因为投入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管理不善而导致;有的甚至既无资金又无技术,致使合资、合作的项目效益低下或名存实亡。综合来看,投资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企业管理工作跟不上、市场竞争激烈是我市台资企业发展滞缓的主要因素。
(三)、“只见企业,难见产业”现象突出
阜阳市获准成立的59家外资企业零星地分布在15个行业中,其中农林牧渔3家、食品加工业7家、机械制造8家、化工5家、工艺品加工3家、饮食娱乐7家、制鞋6家、房地产开发6家、服装3家、制药4家、科技开发2家、玩具加工2家、装璜材料1家、卫生制品1家、居民服务1家。外商方主观上抱着“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宗旨,引进方主观上抱着“来的皆是客”的态度,但客观上却造成阜阳市外商资金投资方向不明确,缺乏龙头产业,形成各自为战、相互分割的发展模式,阻止了阜阳市外资企业形成一个分工明确、体系完整、实力雄厚的产业链。
(四)、外资企业品牌缺乏,产品附加值不高
尽管阜阳市外资企业发展迅猛,产值不断提高,但是拥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品牌很少,且行业多集中在食品加工、制鞋服装、饮食娱乐、工艺品制作、化工等五个行业中,这五个行业除饮食娱乐为服务业外,其余都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整体表现为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实力弱等劣势特征。在国内整个加工行业生产过剩、市场饱和的大环境下,此类投资显然难逃刚立项便下马或者上马不久便破产的厄运。例如过去阜阳市台资企业在鞋业加工上的立项便有海泉鞋业、双龙鞋业、立霸鞋业、振华鞋业、泉城鞋业、中原鞋业六家,这种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原本就难已立足,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际,出口销路大为萎缩的压力下,无疑是雪上加霜,更难生存。临泉县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行业,但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核心技术,造成产品附加值很低。这样既不利于外资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影响了临泉县食品加工强县品牌的树立,政府在培育当地品牌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阜阳市外资企业主要面临的困难:
在调研中我们通过对企业实地考察、与企业家面对面座谈的方式,发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外资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以出口加工行业为主的外资企业面临挑战最为严重,销售市场面临萎缩的困境,生产过剩问题凸显,而其它面对国内市场的外资企业影响不是很大。除此以外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土地供需矛盾加剧,外资企业发展空间受限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基于担心地价下跌,阜阳市很多地方用地拍卖难以成交,部分商业用地挂牌出让成为流拍,经营性用地出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土地,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了外资企业拓展规模,企业错失了许多发展机会。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阜南县工业园区5.23万平方公里的园区用地目前已出现捉襟见肘地步,外资有意项却因商业用地问题无法入户而徘徊于园区外;临泉县原有的外资企业如顶好食品、豪峰食品、恒欣食品、文博食品、佳旺食品等只能靠租赁老厂房生产,难以扩大生产规模。这些无疑会影响外资的引进与发展。
(二)、银企对接成效有限,中小外资企业融资难问题亟待解决
金融危机使相对数量的外资企业遇到市场萎缩、资金回笼变慢、流动资金量需求增多问题。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反映流动资金难筹措问题较为普遍,部分外资企业反映它们在我市商业银行贷款程序繁杂,从申请贷款到资金到帐所需时间较长,部分企业春节前申请的贷款至今仍没有到位,如临泉县的福源、巧巧、联泰、亲亲、恒安等中小外资企业无法用房地产手续贷款,而金融机构放贷规模也无法满足现有企业的资金需求。
(三)、外资企业用工难问题也时有体现
阜阳是人口资源大市,劳动力富裕、廉价,但随着沿海地区农民工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阜阳市总体工资水平也水涨船高,且伴随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等行业影响比较大,短期内使外资企业增加了用工成本。今年以来,工人平均工资比去年同期提高了约200-300元/月,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20%-30%。此外,外资企业需要一定量的技术水平工人,其数量也一时难以满足。目前我市许多外资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招工难的问题,而随着职工人数的增加,工人的食宿问题已成为各个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企业的税、费负担较重。
调查中,企业普遍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产品利润下降,成本增加,而各项税、费负担便相对加重。有的企业反映一年缴纳的费用达20多项,如河道维护费、城市环境卫生费、绿化费、水样检测费、环保费、检验检疫费等。有的费用占企业全年间接费用总额20%以上,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
(五)、投资服务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项目对承接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物流方面,阜阳市缺乏国际航空货运航班,难以满足外商投资企业对航空高速物流的需求。港资荣泰制衣公司的张总提出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象外地市那样为他们办理长期签证,以免多次往返签证之苦。也有外商反映,同样的项目,在阜阳市有关部门审批办理的过程较长,效率比较低。另外,在外商的生活环境、就医、子女入学等配套设施方面也应进一步改善。
四、围绕阜阳市外资企业发展的实际引出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充分利用园区优势,让园区成为引进外商投资主阵地
近年来,阜阳市园区建设取得飞跃式进步,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四次园区建设现场会议,各县市区加快园区配套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园区招商载体作用,一批外资重大工业项目纷纷落户阜阳。在利用园区吸引外资入驻方面,阜南县工业园区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近年来工业园区吸引了韩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沿海等地94家企业落户,协议利用外资44.6亿元,其中香港森仕集团、台湾鸿泰公司、台资江苏大亚集团等知名外企先后入驻,初步形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板材加工、卫生洁具、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面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萎缩及出口订单下降大形势,阜南县采取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主动出击,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书记、县长亲自到浙江、广东开展招商活动,园区采取一站式、跟踪式、保姆式服务,对外商实行“围墙以内的事由企业负责,围墙以外的事由开发区负责”方式,大到项目推介、为企业提供用工、收集市场信息、解决原材料供给、拓展销售渠道,小到安装电话、办理车牌号、办理各种证件,一直延伸到生活方面的事情,真正为外商营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问题,阜阳市园区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相当一部分县市区园区建设刚刚起步,或者园区优势没能得到充分体现,“空架子”现象不乏其中,坐而论道、守株待兔现象时而有之。面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供从财政、产业项目、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十个方面 “真金白银”式优惠政策,而且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中一部分外商加工企业向中部转移,这是阜阳市园区吸引外商来阜投资的绝佳机遇,可谓时不我待,机不再来,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提高园区服务质量,主动出击,广蓄并收,必定会使阜阳市园区成为吸引外资的“桥头堡”、“主战场”。
思考二:充分利用阜阳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努力形成外资企业产业链
从阜阳市的市情来说,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大三低”。“一多”就是人口多;“二大”就是GDP中一产比重大,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三低”就是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低,人均水平低。但从另一面来看,这一市情又包含着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剩余劳动力资源已经通过开展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得到有效发掘。而发掘农产品资源,加快资源转化,变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却是阜阳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阜南县在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上,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阜南县通过挖掘本地的小径树木及枝桠材这一本来不算资源的资源,就地加工升值,最终变废为宝,通过引进大亚集团高密板项目,让大量的低价值的本地木材经过加工成为高附加值的装修板材。阜南县的柳编工艺远近驰名,而这些纯手工绿色工艺品在海外很受西方人的青睐,这也自然会吸引一些外资投资,形成一批产业链条。临泉县利用台资,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链,这一产业链还需要不断加强、壮大。而其它县市区外资企业产业链不明晰,当地政府应努力发挥其“看的见的手”的引导作用,在建立产业链上多想办法
思考三:发挥统战优势,充分利用阜阳市丰富的海外资源,加大引进外资力度
阜阳市是海外统战大市,海外资源丰富,去台人员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数量多、分布广,截止目前,我市有去台人员10115人,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3000余人。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市在外华侨、华人的数量增加较快,其中80%以上分布在美国,其他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法国、巴西、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大部分是通过国家公派或自费留学的方式,定居在国外,因此文化程度较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比较大,不乏经济上有实力,技术上有专长,学术上有造诣的人物,如美国土地银行亚洲部副总裁美籍华人方蕾女士、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负责人美籍华人任洋先生、美国明尼苏达州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副总裁纪涨先生等。一脉相承的亲缘、地缘,日益广泛的交流合作,已成为阜阳市与国外华侨华人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维系联络的重要纽带,成为阜阳市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也必然要成为阜阳市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近几年来,已有30余名海外知名华侨华人回乡考察,投资兴业。如美籍华人史文琴,投资2000万元,在阜南县创办了文琴中学,现学生达2000多名,成为全县一所知名的民办学校。美籍华人陈维镛先生投资兴办了龙王精米加工厂,投资总额达200万元。美籍华人许纲,在界首创办了强达实业有限公司,现有在册职工252人,资产600万美元,该企业年销售量在1.2亿元,上交国税260万元,地税280万元,为界首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香港同胞邵逸夫先生投资600多万兴建阜南一中教学楼,华人沈炳麟、黄种攀先生为家乡颍上捐资110万元建2所学校,界首市飞达建材有限公司,阜南大亚集团、金港湾大酒店等都由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兴建的。春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龙王乡精米加工厂等一批侨资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5000万元以上。基于阜阳市上述丰富海外资源以及大量海外同胞报效桑梓强烈心愿、实际行动,阜阳市统一战线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充分体现统一战战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优势。一是努力使统一战线单纯在政治方面开展工作转变到在政治、经济领域同时施展法宝作用,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人才,逐步建立由统战部牵头,民主党派、工商联、台办、侨联、台联、海联会、黄埔同学会以及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组成的海外联谊网络,努力使阜阳市的海外联谊工作朝着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广邀海外朋友来阜阳市考察、投资。向阜阳市广大台属、归侨、侨眷、留学生人员家属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向海外亲友发一封信,提供一条经济信息、推荐一种产品,介绍一个项目,引荐一位客商”,以便得到海内外朋友的广泛响应。同时,还广开渠道,充分发挥统战优势,确定重点招商对象,积极邀请在美、加等国的知名人士和香港有关人士来我市参观考察。三是积极与境外华人华侨社团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近几年,海外的应善良基金会、朱恩馀基金会、唐仲英基金会先后投入无偿资金200多万元,用于阜南县教育、医疗等方面。2005年4月,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掌门人华侨张晓卿先生率团来阜阳考察。类似这样的活动,我们都要积极争取,创造机会,利用乡情、亲情、友情牵线搭桥加大交流力度,通过他们对阜阳进行宣传,对阜阳进行投资。四是认真开展以“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引资引智活动。即:引进外资,为加快经济发展服务;荐贤引智,为科技兴市服务;排忧解难,为促进外资企业发展服务,关心和扶持台资、台属、侨属企业发展,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推动上述企业健康发展,做大做强。阜阳市各级工商联要切实帮助解决外商企业融资难问题,组织我市外资企业参加了“全省银企对接月活动阜阳银企对接会”,组织它们与银行建立了联系和项目对接,达成融资意向。阜阳市各级台办要进一步加强《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学习、宣传与实施,广邀请台商、台属和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开展座谈会、协调会,主动帮助有关台资企业排忧解难,积极维护台商的合法权益,做好服务工作,严禁对台资企业进行任何摊派,对台资企业检查实行申报制度,任何职能部门对台企业进行检查,必须事先向对台工作部门申报,对一些台资企业贡献大户实行奖励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对他们在征地、办证、税费征收等方面采取给予最大限度地减免优惠政策,要成立 “投诉受理中心”,及时、有效地保护外来投资者和台胞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本文获全省统战调研成果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