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沈姓源自临泉 |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11-22 浏览:9949 次 |
“参天之市,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中华民族追宗溯源、寻根问祖的优良传统。人人都有名有姓,自己的姓氏源自何时何地,得姓始祖和迁姓始祖究竟是谁,自己的家族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有着多少值得传承的家风美德?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数量繁多,古今姓氏达一万多个。这些姓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血脉相续,代代相传,永不断章,成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纽带。同时,由于中华姓氏的形成、发展、演变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因此,姓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溯源的活化石。 姓氏文化,宗亲谱系,说到底既是一个家族发源、生息、繁衍的历史,又是一个民族传播的血脉、生长的根系。因此,每个家族的背后,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近年来,人们一致认定李姓祖根在河南鹿邑,王姓祖根在河南偃师,张姓、陈姓祖根在河南濮阳,汤姓祖根在陕西商县,鲁姓祖根在山东曲阜等。它们和万姓之根伏羲一道,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认同。 沈氏起源于封国为姓 沈姓,是直接得姓于古沈临泉的中华大姓。 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封于临泉,称沈国,其死后儿子伯桓继位,后延续数代。周敬王元年,吴国攻打沈国,国君投奔楚国。嘉继位后,因未参加诸候在召陵商议伐楚的盟会,霸主晋国国君大怒,指使属国蔡昭候起兵灭亡了沈国。聃季至嘉,沈国历世十八代,国虽弱小,但民风淳朴,诚实守信,以忠厚著称,鲜有兵革之事、匪盗之患。其后因国为氏,始有沈姓。嘉孙诸梁、字子高,有五虎之威,九牛之力,怒发强须,摧锋敢战,楚国封之为叶公,食邑于叶(今叶县)传叶氏族。因沈叶二氏渊源之故,后有“叶皮沈骨”之说。 据《古今姓氏探源》记载:“沈,《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十子晡季(一说名聃季或季载),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沈国亡于蔡国。” 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姓,历来倒未曾发现过被外族冒用的纪录。相反,到了五代时期,却有分支为他姓的记录——尤姓就是从沈姓分出来的。沈姓和尤姓两家向来有不能婚配一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五代时期,当王潮的弟弟王審知在福建称闽王的时候,福建姓沈的人,为了避讳他名字里的“審”音,就把自己姓氏的水旁去掉,并且把剩下来的那半个字改为跟原字十分接近的“尤”字,这就是尤姓的由来。正由于尤姓来自沈姓,所以在福建,沈、尤二姓是不相婚配的。 沈子国曾称寢丘 古沈子国位于阜阳市西部60余公里,即今天的临泉县城老丘堆处(今省文保单位)。古称寢丘,为古沈子国,因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旦、度、振鐸、武、处、康封、载。周朝灭亡殷朝后,公元前1066年,周文王次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并大封功臣昆弟。封鲜于管(称管叔鲜),封旦于鲁而相周(称周公旦),封度于蔡(称蔡叔度),封振鐸于曹(称曹叔振鐸),封武于成(称成叔武),封处于霍(称霍叔处)。因伯邑考在此前已被殷纣王杀害,故无封。当时康封、载年龄还小,没有受封。 公元前1063年,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公旦辅佐,史载“专王室”。于是周公旦又封康封于衛(称衛康叔),封载于聃(称聃季载)。唐代司马贞《索隐》注:“聃,国也,载,名也,季,字也。”唐代张守望节《正义》注:“聃,国名也。季载,人名也。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诸子中咸言‘叔’,以载最长,故言季载。” 既然聃季载封于聃国,为何又称沈子国呢?沈子国在临泉,那么聃国又在何处呢?众多的史籍都记载着颍州西一百二里,是聃季载之封地。但此地当时为沈子国,怎么又是聃国了呢?为此,曾有不少史学家深感困惑,认为聃季载既封于聃,就不可能同时又封于沈。史学家朱绍候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对此也不知究竟,于是说“聃季载封地不详”。这的确把一些人搞糊涂了。其实,古代“沈”、“聃”二字通用。《辞海》载:“沈,古国名,一作聃。聃,古国名,一作沈。‘聃’、‘沈’古音名通用。”既然聃国即沈国,于是疑窦顿开,原来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 马家敏同志生前曾收藏一部《沈姓族谱》,此书被成于唐代麟德元年(664年)由沈巢南编修。史学家一般认为,宁朝以前的族谱,资料比较可信。这部唐代家谱记载,沈姓起源于西周被建立在“沈丘县(今临泉)的沈子国。其根据是当时收存的沈子国的“典籍竹简漆书”,为沈子嘉的次子在其国灭亡时奔吴带出的。马家敏将书中重要事件与《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史籍对照后,认为大致吻合,内容是真实可信的。既然真实,就解开了沈子国的许多历史之谜,如聃季载并未葬在封国,临泉老丘堆实聃季载儿子之墓,聃季载为周王朝修东都时,葬在了洛阳西部;沈子国初为候国,只是到周厲王时被贬为子爵,为子国。 沈姓来源于临泉沈子国的史料確糳,然而,河南媒体及沈丘史学界人士却宣传沈姓来源于今天的河南沈丘县。以致于香港商界人士沈炳麟先生得知后,捐资几千万,在河南省新建中小学教学楼近50座。那么,沈丘史学界人士又是依据什么证明沈丘就是沈姓的起源地呢?如果不是,沈丘又是如何得名的?是否就是沈子国迁徙的一座城市呢? 据清道光《沈丘县志》记载:“沈子国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即周聃季所封处,今遗址现存,地属颍州(今阜阳)……”明代文史学家程敏政《创建沈丘县记》云,“是今沈丘县之立,创始,非因旧也,县卜築者乳香台,非沈子故里也。”因此,由程敏政史料可知:元朝以前所称的沈丘县名为阜阳市临泉境地;明代以后,所称的沈丘县名为河南周口市沈丘县境地。確切地说,今天河南周口市沈丘县名,不是西周聃季载所封沈子国故地,而是明代弘治时期所新建的一座沈丘县城。 史载,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到秦汉时期,沈姓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会稽烏程吴興(今浙江吴兴县)等地,从而开始了沈姓的南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姓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吴兴”郡望。此后沈姓以“吴兴”郡望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代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 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沈姓族人开始迁播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代沈姓在我国北方也得到新的发展,郡望兴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宋朝未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姓尤多。明清时期,沈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如今,沈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 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中国人的姓氏一直延续着,也从未间断过。因此,今天追溯沈姓源于临泉,有助于了解先秦时期因我们阜阳而形成的这一中华姓氏。作为安徽人,当你读完文章后,再遇到沈姓朋友时,你可以自豪地告诉他,沈姓来源于我们安徽临泉。 (张殿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