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建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03-14 浏览:3939 次 |
阜阳市政协委员、农工党阜阳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吴龙飞反映: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村空气洁净,一片蓝天碧水。在近年来多次调研走村入户时发现,绝大部分农村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安徽省皖北地区。 存在问题: 1、民宅建设布局混乱。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土地到户,宅基地也基本固定下来,虽然各地政府为确保耕地红线,严格控制新增宅基地,但随着人口增加,效果并不理想,土地到户,加上许诺几十年不动,新增宅基地普遍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民宅建设布局混乱,沿路建房现象普遍。“岛”状民宅随处可见,修,无路可取。走,无路可行; 2、新宅增多,老房未拆,危房随处可见。常年无人居住房屋可占一半以上。房屋周围杂芜丛生,已经不宜农耕,土地浪费严重; 3、由于农村建房材料发生变化,废弃砖块随处可见,檩棍横陈。商用价值已经下降的白杨树彻底改变了原树木生态群落,白杨树速生而无用; 4、白色垃圾、建筑垃圾、动物粪便随处可见。原自然村形成时的 “家沟”污臭难闻,沟里的垃圾埋层大多超过了半个世纪; 5、由于农民工大量常年外出,农村常住居民多为老人、儿童、体弱多病者,无力改变家居环境; 6、土地承包多年不变、当地经济落后、有相当数量的新房已经建成使新农村规划难以实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还需时日; 7、大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在农村施行垃圾收集,集中处理,但主要是生活垃圾,环境效果不明显; 8、已经建成的一些新农村样板工程,布局整齐,结构单一,相当一部分农民反映,新居不适用,不方便农民生产劳动,特别是不方便家庭畜禽养殖; 9、大部分新农村建设忽略了自然村文化传承,许多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老建筑、古树名木被遗弃或损毁,千村一面,缺乏历史厚重与文化底蕴。 我省大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力量尚薄弱,全面推开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统一规划建设新房,存在困难。把农民已经建设好的大量新房推倒重新规划也不切实际,但更不能在等待中任由农村环境持续恶化。 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保护区域小文化,成就中华大文化。我国许多自然村落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有先人用智慧打拼的足迹,也有很多有历史意义的小群落建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予以甄别,对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大型建筑应上报当地政府,小型建筑应加以保护,因财力不足、价值不明的建筑可临时原址保护,留待将来开发。古树名木也是如此。局部的小文化建设好了,才能丰满我们的大中华文化; 2、拆除多年无人居住、数量庞大、没有或缺乏文化艺术价值的老房、危房,将腾出来的这部分宅基地或规划建房,或复耕,不宜复耕的可栽植果蔬或绿化; 3、自然村形成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区位原因,世代居住的村民对老村子有深厚的感情,不宜轻言搬迁。应请相关专业人士设计,因地制宜,改造翻新自然村内的沟塘。老村落的沟塘,在自然村形成时,要么有安全保护功能,要么有方便生活之用,如今,这些沟塘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可或扩或填,方便养鱼、植藕,还农村山清水秀; 4、新农村房屋设计,可根据户主爱好,人口数量,进行个性化设计,既实用又有特色,避免千户一面,千村一面。规划好宅基地,可以通过转让、调换腾挪供给需要建房者,尽可能不新开宅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先按规划建新房,经济能力欠缺的家庭可以迟一点建房,但不影响整村规划; 5、可通过协商收集、购买,集中闲置的砖块、瓦当,用于修建入村入户道路,既消除固体垃圾,又节省建筑材料; 6、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杨絮污染的源头主要在农村。杨树速生、冠大。如今杨树经济价值一落千丈,前些年的大量栽植已经造成农村原有树种生态失衡,应酌情砍除,过去农村植树主要用于建房建材,如今建房材料已经改变。应保留经济价值、观赏价值高或稀有的树种,可多植花可观赏、果可食用的树种,去除杂芜,让农村变成鲜花盛开、果木成林、宜养宜休的花园式农庄; 7、动员老人搬离老房、危房,住进子女建好而又长期空闲的新房,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和谐新农村。 8、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建设文化室,或荣誉室,让村民们有机会学习新文化,树立道德模范,让村里勤劳奋进的成功人士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通过展示优秀的家风、家训,弘扬正能量,促进乡邻和睦,构建和谐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