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党合作当前位置 : 首页  >  多党合作

建言献策:关于加快推进阜阳市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9-08 浏览:4494

  一、阜阳市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全市中小学校的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普及程度、教育质量均实现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不少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特别是通过“创建示范性高中”、“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评估”等一系列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推进全市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是对教育投入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加强,一大批重大教育项目陆续投入建设中。阜阳三中新校区、颍州区搬井小学、颍泉区泉颍幼儿园、颍东区和谐路小学和市第二十一中学……一大批新建学校的投入使用,极大缓解了阜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不足的状况,赢得社会各界的赞扬。

  其次,阜阳市委和市政府在致力于提高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健全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强化农村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了很多重要工作。统一城乡编制标准,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到了城市学校水平;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

  再者,现代化教学方式在阜阳农村地区得到推广。我市城乡中小学都已安装了远程教育信息平台,农村小学在教室可以体验到城市的现代化教学情景。

  但是,我市的义务教育发展与人们对教育的期盼还存在距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均衡状况。与江浙地区差距明显,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短缺、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大班额”等方面,我市教育事业整体水平依然不高。

  (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阜城基础教育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优、补充不快的矛盾日益显现。有一组数据,折射出社会的无奈和家长的纠结:以省会合肥作为参照,合肥市城区小学每个班平均学生数为45人,而阜阳为60多人,很多城区小学班级人数在80人以上;合肥初中每个班50人,而阜阳70多人;根据有关部门2013年统计测算,到今年,如果阜城实现标准化班额,将缺3338个班。

  (二)教育人事制度不健全。城乡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教师福利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而教师区域流动机制刚刚起步,运行和管理上都还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市教育的发展。城乡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统筹安排,人为造成农村教师资源薄弱的现状,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教学能力与先进理念、教研科研水平,都低于城市,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骨干教师的问题仍很突出。同时,教师资格审查制度不健全,教师偏爱“逆向流动”,即优秀的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目前我市城区中小学缺编严重,教师数量不足,所以借调农村的教师数量很多;农村学校表现出师生比例适中(因为很多农村中小学学生都选择更远的城市或乡镇读书,农村学生数量锐减),可实际缺编严重,尤其是英语、计算机、美术、音乐、体育等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教师的绩效评价制度上,存在评价标准不健全,农村教师升迁难、教师培训内容偏离农村教师需求等问题。

  二、阜阳市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每一个公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经济状况、居住地,都能平等地享受由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可及性程度大致相同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质量和均衡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下从学校规划、教育人事、教育预算和完善监督这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

  (一)统筹学校规划。制定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规划,把学校布局调整纳入我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优先保证义务教育建设用地,根据城乡规划,结合人口密度、生源、交通等条件,合理布局中小学,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统一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管理,探索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制,逐步让农村学生享受城市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统筹规划中,要有特色,要和本地实际相结合,给各个学校自主办学提供灵活的空间,充分挖掘农村教育的特色和其真正需要,这样才能做到充分利用城乡的优势和特色,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近期目标和 “构建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的长期目标。

  (二)统筹教育人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核心是师资均衡,统一编制标准、推进城乡交流、健全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强化激励手段等措施,着力提升农村师资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1)健全区域教师流动机制。在统一城乡学校教师配编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内城乡学校教师正常流动机制,以均衡配置城乡师资资源。从制度上消除城乡教师间差别、鼓励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及较薄弱学校任教,对流动到农村学校的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政府应适当提高经济待遇,对农村教师实行政策倾斜,评职晋级时不受比例限制,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或职务聘任优先考虑或硬性规定必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

  (2)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城乡教育发展奠定教育人力资源基础。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并加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使每所学校都有一批骨干教师。完善教师聘用制,落实配套措施,推行 “竞争上岗、合同管理”,形成人尽其才的学校用人新机制,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严格把关教师资格认定,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者担任教师,依法从严治教,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失职的人员,坚决予以解聘。进一步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开通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 “绿色通道”,促进农村青年教师成长。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整合农村地区教师教育资源,通过教师进修,结合远程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集中和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水平和针对性、实效性,构建农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统筹教育预算。

  (1)尝试设立我市教育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教育发展的重大基建项目建设、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教学设施等的改造和建设。加大办学设施、教学装备的投入,基本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生均水平一致。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源地,要尽快实施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以数字化、交互性和多媒体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使多媒体教学网络终端覆盖到农村中小学,基本满足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并通过网络共享远程教育提供的优秀课件和案例,接受有关的教师培训和进修,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这就要求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在农村地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培训形式,使广大农村教师迅速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建立健全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帮助制度,保障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杂费收入要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公用经费要随农村义务教育需要的加强和财政收入的提高而提高。推进农村学校寄宿制建设,继续推进和完善 “营养餐工程”,可计划实施对路途较远的农村走读生提供接送服务或交通补贴,切实改善农村就学环境。同时,要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最终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四)完善监督机制。

  建议市政府每年将市、区(县)两级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在媒体上公布,对义务教育经费要单列预算,让人民群众了解我市教育投入、义务教育投入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状况。强化“督政”环节,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把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并向全社会公示公报依法履行教育责任执行情况的报告,切实保证政府对义务教育法定责任落实到位。(市政协常委、颍州区人大副主任、民革阜阳市委主委 陶颖)

 

多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