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党合作当前位置 : 首页  >  多党合作

民进市委:加快农村水利建设 助推水利扶贫攻坚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3-14 浏览:4181

  一、我市农村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市是农业大市,“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民生水利项目建设,农村水利取得长足进展,初步建立起了防洪除涝、农业灌溉体系,发挥了显著的抗灾减灾效益。仅2015年,全市就完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7.5亿元,更新改造小型泵站5640千瓦,新建、加固水闸78座,改造中小型灌区7万亩,疏浚河沟662条,扩挖塘坝722口,新建、恢复机井1.23万眼,改造末级渠系21.6万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9处,解决了78.86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25万亩,旱涝保收农田37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23万亩。这些都为我市农业增产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也为我市扶贫攻坚打下了一定的水利基础。

  二、我市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多,薄弱环节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是农村基础设施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严重的制约。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市一些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沿淮农村贫困人口是“因水受困”、“因水致贫”。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农田和节水灌溉面积分别只占耕地面积的73%、44%和14%。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整体抗灾能力还不高,农田水利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贫困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减。我市小型水闸、机电排灌站等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当时资金、技术条件限制,工程标准不高,经过长时间运行,缺乏维修养护经费,工程老化失修,毁坏严重。虽然近几年各县市区对部分工程进行了加固、改造,但仍有一些工程带病运行,不能发挥设计效益。同时,部分河沟淤积严重、水系不畅、影响排涝,加之缺少控制工程、调蓄能力低,存在“旱时引不进、涝时排不出”的现象,而且由于环境污染水体得不到及时更新而导致水质恶化。农村基层水利服务力量薄弱,水行政执法能力不足,农村骑沟建房、设置堵坝、毁坡种植、秸秆填沟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但对点多面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来讲是捉襟见肘。按照目前正在实施的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奖补标准,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总量只占工程投资总额的50%,其余由受益主体和群众承担。对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耕地,群众投资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政府和集体所有的河沟、涵闸等公益性水利工程,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和管护难度较大。

  四是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较低。到“十二五”末,我市农村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约为60%,其中临泉、阜南约为50%左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尚有350多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自来水,约占农村总人口的40%。全市516个贫困村还有188个贫困村没有通自来水,占贫困村总数的36%。这部分居民饮用水仍以一家一户分散式供水为主,多为手压井或小型自吸泵提水,水源为浅层地下水,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存在饮水安全隐患。

  三、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和助推水利扶贫的几点建议

  中央十三五年规划《建议》提出“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全力推动水、电、路三项工程建设”。这些都为我市农村水利发展“弯道超车、补齐短板”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我市要实现“皖北争一流、全省赶平均、同步达小康”的奋斗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水利的支撑和保障。为此建议:

  一是政府主导,加大多元投入。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向我市倾斜支持。严格落实从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不少于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国家、省安排的水利项目必须及时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水利投入足额到位。积极推行PPP等项目融资和经营模式,广泛调动和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参与和投入水利建设。有效整合各类支农涉水项目资金,统一规划,集中整治,扩大规模效益。

  二是科学规划,系统综合治理。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五水同治”(多用地表水、涵养地下水、治理污染水、节约使用水、保障三生水)的思路,紧紧围绕解决“水多、水少、水脏”三大问题,做好“十三五”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放大治水综合效益。既要加快节水供水工程建设,解决好饮水用水的源头问题,还要加快八小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好农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工程发挥整体效益。

  三是深化改革,加强建后管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要建立工程项目清单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管理范围、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市、县两级设立农田水利维修养护专项经费,足额落实维修养护资金,为加强工程管护提供资金保障。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发展新型管护主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探索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建立健全管理养护机制。

  四是高点站位,加强水利扶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站在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战略高度来正确认识农村水利建设。把发展水利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实施水利扶贫,既是中央扶贫开展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政治任务,又是我市扶贫攻坚的现实需要和历史责任。“十三五”期间,我市水利扶贫应围绕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强力打好农田水利建设、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扶贫攻坚战。重中之重要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以全面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他们一步不拉、一个不少、一项不缺地与全市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多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