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党合作当前位置 : 首页  >  多党合作

农工市委建议: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待遇 稳定院前急救人员队伍
文章来源: 农工阜阳市委 发布时间:2016-06-30 浏览:5594

       阜阳市紧急救援中心急救科主治医师、农工党阜阳市委会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吴龙飞反映:院前急救专业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的西方国家,我国20世纪末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急救中心。2003年“非典”过后,政府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国个省会、地市、县城市建立了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平时用于院前急救,又可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资源储备。

       我国的各市县医疗紧急救援中心运行模式有高度指挥型,就是专门负责指挥调度属地各急救车辆,急救车辆急救人员挂靠或分布在具有相应资质的医院;也有一些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既指挥调度,也拥有救护车;北京曾经有一种模式:指挥调度、拥有救护车辆、处理接回的病人。现在高度指挥型是主流模式。

       院前急救接触到的大多是危急重症病人,这些病人往往在没有送达医院之前就可死亡或频临死亡。医生优良的技术、救护车完善的设备、快速绿色通道可以使这些危急重症病人免于死亡或减少致残。

       一、存在问题

       近几年我国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建设不断加强,设备不断完善,院前急救医护队伍逐渐壮大,急救半径向偏远地区不断延伸,许多危急重症病人得到救治,应对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可。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1、院前急救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每11万人口只有1名急救人员(中国急救网2011-2-25),近年来比例有所增加,与发达国家一万比1的配置还相差甚远。

       2、院前急救师资力量薄弱。按照国家对院前急救医生的要求:从事院前急救的医生必须具备主治医师资格或具有多年临床经验医师。我国院前急救医生队伍成分复杂,固定从事院前急救者比例不大,许多医院采取科室轮转抓“丁”,甚至有些医院使用新分配医学生轮转。没有医师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院前急救的情况并不罕见。轮转医生大多来不及培训就上岗,院前急救专业又需要跨学科、多专业人才,导致许多病人得不到良好的救治,仅仅扮演“搬运工”的角色。没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上院前急救岗不是新鲜事儿;

       3、院前急救涉及医学专业学科广泛,全科必备,难以向深度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真正的院前急救专业中高级职称。职称晋升无法得到保障。因年老体弱后无法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很多应届毕业的医学生不愿意在急救中心工作。已经在急救中心工作的医务人员(尤其一线)也没有归属感。很多院前急救医师宁愿到二级医院的急诊科工作也不愿到大型城市急救中心工作。一些分布急救分站的医院,部分科室研究生都进不去,在征召院前急救医生时,却大专生都招不满员。

       4、院前急救工作时间不规律,节假日、灾害性天气时工作量更大。医患纠纷多,医务人员受到的人身威胁也比较大。因大多急救单元没有配备担架工,医务人员的体力要求也比较高,还要冒高速行车带来的交通事故风险。劳动超时比较普遍,到本单位维权几乎不可能。

       5、院前急救人员待遇低。防护设备不足。没有医生愿意从事院前急救专业就是最好的证明。

       6、院前急救基础研究缺乏,许多急救专家所谓的讲座多为院内知识体系,院前急救用不到。许多相关知识多借鉴红会普及教材;

       7、院前急救运营没有规范:车辆配置(准入标准、退役标准)、服装配置、救护设备、药品、收费标准(车费标准、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止血带应用、接生等基本技术没有统一费用标准、搬运要不要收费)、急救单元组成(医护驾、医驾担架员、医护驾担架员),各地有各地标准,其实就是没有标准。多样化不能替代标准;

       8、许多医疗单位领导,院前急救知识缺乏,认为救护车把病人拉到医院完事,不重视院前急救人员的选拔和知识培训;

       二、建议

       1、加大院前急救知识体系基础研究投入,培养学科人才;

       2、出台院前急救运行的相关行业标准、制度和法规。

有标准、有制度,乱象就少了,纠纷也少了;

       3、提高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的待遇,比如:误餐补助、工作超时补助、传染病风险补助、出诊补助等。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必须保障充足的休息,工作安排不应超时;

       4、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生应当具备必备的资质,并要经过专业的院前急救培训才能上岗。院前急救没有后备储备力量,必须能独当一面,应该具有主治医师或3年住院医师以上资质方能胜任。严禁没有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院前急救;

       5、建议设置院前急救专业中高级职称。建议专门从事院前急救工作(临床一线)满一定年限的医护人员优先晋升或直接晋升

多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