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党合作当前位置 : 首页  >  多党合作

社情民意:关于建立完善医疗卫生系统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议
文章来源: 农工阜阳市委 发布时间:2017-02-20 浏览:2948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国家提倡的分级诊疗制度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以达到“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不得不说,分级诊疗制度的设想是非常棒的,分级诊疗就像一条现代工厂里面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医疗效率是非常高的,但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信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设备和优秀的人才,加之大医院的“虹吸效应”,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力越来越差。

       2.制度环境不适应。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条件下,大医院和小医院的药品目录不一致,大医院医师开出来药方了,居民回家进行康复,但是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拿不到大医院开出的药品,只好回大医院去取,而且药品报销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不适应,有的常用药基层拿不到,或者报销较少,影响了居民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心。

       3.人才短缺,尤其是全科医生数量较少。

       4.利益纠葛。目前医院基本上是"自负盈亏",患者对于大医院来说就是“票子”,一下子让基层截留大医院的患者,大医院是抵制的。患者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量,也不愿意都到基层首诊。

       5.体制机制不畅通。双向转诊标准在哪里?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程度高不高?有没有建立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有没有梳理区域疾病图谱?等等问题还没有解决。

       目前,我市医联体建设进展不快,组建的医联体形式大于内容。为此建议:

       一、规划引领,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等相关规定,在新建社区预留基本卫生服务用房,确保居民能就近享受基本医疗和分级诊疗服务。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功能定位,使其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就诊需求。优化现有医疗资源布局,使其合理均衡发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监管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公立医院领办社区服务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将有限的财力“精准”投入到基层医疗建设上,确保财政投入经费社会效益最大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人才,有效盘活现有人才存量,督促公立医院全科医师、转岗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鼓励退休老专家到基层医疗坐诊等;领办社区服务中心的公立医院应与社区服务中心科学分工,引导病人合理流动,推动双向转诊制度实行,使其在分级诊疗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加快推进紧密型、特色型医联体组建,加强对医联体运行的监督管理。重点组建以资源共享、技术协作为重点的紧密型医联体;大力推进特色型医联体建设,如中医诊疗特色、医养结合特色、慢病家庭病房特色等;加强对组建的医联体监管力度,制定监督考核和奖惩措施,让医联体真正成为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和纵向流动,实现分级诊疗的有效载体。

       四、合理运用经济杠杆,引导群众基层就医。按照分级诊疗的目标和实施进展情况,不断调整财政补偿、医疗保险报销、医疗服务价格“分级”定价等政策,以经济杠杆引导群众到基层就医,并逐步培养和形成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就医习惯和格局;鉴于当前我市实行的医保病人“住院门槛费”较高的实际情况,规定同一医联体内同一病人转住院治疗不再收取二次“门槛费”;根据分级诊疗运行效果,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年度定额,逐步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

       五、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建议由政府主导,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医疗保险、各类医疗机构服务管理等信息资源,逐步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学检验影像结果等信息共享,为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建设医联体内电子诊疗平台,开展“远程会诊”服务,实现医联体内的上级医院医生为基层医生提供专家团队支撑,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多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