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加强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
文章来源: 农工党阜阳市委 发布时间:2017-02-20 浏览:4895 次 |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的任务是消除贫困。现下,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很大的解决和改善,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村贫困因制度的供给和先天区域性资源的匮乏已不占主要因素,所遗留的贫困问题,往往更多的是因贫困户个体主客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贫困户精神上的贫困,深刻分析贫困背后的思想原因,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是扶贫工作长久的任务。 一、精神贫困主要表现 (一)卫生健康意识差,不良生活习惯 一些贫困户因患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而无法正常劳动,缺少经济收入,这些患有疾病的贫困户家中,大部分家中卫生条件很差,居住的房屋不通风、屋内杂物堆放、阴暗,有的将区里发放的羊就散养在自家院子里,粪便又不及时处理,刺鼻的味道蔓延整个院落。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使健康的人都易引发疾病,而对于这些本身患疾病的贫困户,无疑更雪上加霜,使原本抵抗能力就薄弱的身体,身体更加萎靡,进一步使劳动能力弱化。 (二)传统道德缺失 在农村有一个现象,就是子女不赡养老人,使一些年迈体弱的老人成了贫困户,从表面上社会应该谴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百善孝为先,但深层的原因,这种不赡养老人的成成年人道德的缺失,正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当自己的对自己双亲这种品德行为,势必又给自己下一代造成影响。当不赡养老人在农村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正是反映农村这种道德文化的缺失。 (三)听天由命思想 一些贫困户思想倦怠,听天由命、消极无为,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生活得过且过,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对扶贫工作也抱有可有可无态度,你急他不急,生活缺乏动力和热情。 (四)趋利等要思想 一部分群众争当贫困户,以贫困就可以坐享其成,政府人员一来,就问:“今天给啥”,把扶贫帮扶当作“天上掉馅饼”,认为“我没吃没喝,政府会按时给我,帮我脱贫,更是每位干部的分内之事”,再加上当前扶贫政策力求脱贫“短平快”急迫思想,问责考评体系,使干部围着贫困户团团转,使困难群众从中感受了当贫困户的好处,也纵容了贪巧占便宜思想。 习近平说,扶贫先扶志,精神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统领,经济贫困的背后往往是思想的差距,只有从根本上去影响和改变贫困户精神的贫困,群众发自内心的转变才是引导他们脱贫致富的关键动力。 二、意见建议 (一)增强全社会精神扶贫意识 营造精神扶贫的氛围 当前扶贫工作是全社会总动员,上级机关,本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都参与其中,大家都尽物力、财力、各种经济帮扶政策共同发挥作用,以促使贫困户尽快脱贫。在经济帮扶的具体中,更要关注其贫困户的思想状况,多与贫困户聊聊天、谈谈心,多触动思想顽疾,激发主观能性。媒体传播上也要从多方面给贫困户传递思想价值的正能量,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提高收入,营造良好精神扶贫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去培养他们自信、自尊和自强自立。 (二)加强基层干部精神扶贫的思想意识 学会做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 很多扶贫干部,尤其深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也深知当前贫困群众种种种思想问题,但总是很奈地“坐视不管”,存在只要能让你收入上去,我就完成任务的思想,经济收入的脱贫显而易见,而精神脱贫却无处考量,基层干部要摈弃精神脱贫看不见的思想,要牢固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困难群众的济经济帐明明白白,思想帐也要清清楚楚,充分了解每一个贫困户的思想状况,知道他们每个人的思想坎在哪儿,问题出在哪儿,区别不同对象,坚持分类施教。对于身体有疾病的群众要增强他们健康卫生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对消极倦怠群众,要找到他们兴趣点和关键点,以点带面,重塑他们生活的信心和热情,增强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趋利等要群众,要坚持说服教育,正确引导;对富裕小康型农民,要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积极回报社会,带动帮助他人共同致富。 (三)扶贫政策有帮扶 更要有鞭策 扶贫政策有帮扶,更要有鞭策,有催其奋进、优生劣汰的制度供给。就得通过有效手段调动积极性、规避“等靠要”,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落实,必须增进激励机制,譬如扶贫搬迁,何时动工可以得到全额补助?对于政府发放的羊,喂养的好,繁殖的多,会给予更多奖励,光伏发电,做好何种准备,可以享受政府更多的资金扶持?响应职介工作,做出何种业绩可以获得企业、政府“双工资”?贫困较重者,参与何种帮扶可以得到生活费补助?除却“老弱病残”等客观困难外,但凡能够做事的都必须参与进来、向上向好,让贫困群众主动思考这些问题,让一些懒惯了穷惯了的人看到力所能及的付出换来的较大回报,看到相同情况的邻居、朋友亦或亲属有了改变,自己便也动起手了,而做好“眼前利”和“远长好”的结合,自然就能够聚合思想、分类扶助。 (四)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理念 培育文明乡风 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培养农民健康生活的理念和习惯,规范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柴禾咋个堆放,人畜粪便如何处理,庭院怎样收拾,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好子女以及乡贤能人的评选表彰,把好人好事找出来。采取最具乡土气息的村民会、大喇叭、功德榜、好人榜等形式进行宣传,传播身边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从村规民约共同讨论制订做起,从好家风好家训的传承展示做起。通过定村规民约,晒家风家训等形式,通过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引导农民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倡导树立文明新风,使农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