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当前位置 : 首页  >  建言献策

阜阳市致公党基层委员会建议: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文章来源: 阜阳市致公党基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7-05-09 浏览:7637

        精准脱贫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基层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阜阳作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和皖北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两区”叠加的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人口全省最多、占比超过1/5,且自身脱贫能力弱,致贫因素复杂,脱贫与返贫交织,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依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强。多数贫困户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缺乏脱贫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不少贫困户对如何发展产业、如何脱贫致富仍然茫然无知。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诸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扶,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只等“输血”,不愿“造血”。

        二是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创新不足。各个部门和地方对精准脱贫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主观积极性高,具体脱贫措施上又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客观上还存在一些少数干部工作观念保守,仅仅把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当成一项孤立的任务,撇开与基层各项事业发展的联系;另一些基层干部对上级各项政策了解不够,仅通过1到2个文件还不能全面把握相关政策精神,在为贫困户制定帮扶方案时,政府主动性较强,与群众相结合的较少,没有联系实际,群众参与程度较低,导致帮扶方案可操作性不强,群众被动实施脱贫现象普遍,造成帮扶效果不明显。

        三是部分贫困村产业发展滞后。有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缓慢,缺少能够支撑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有的贫困村虽然已发展一批产业,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色效益尚未突显,带动长效致富的能力不强。更有的村村级产业一片空白,村集体收入为零,产业发展完全处于自发跟风状态,村级发展全部依赖上级指导支持。

        四是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缓慢。一方面贫困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群众觉悟不高、眼光不远、心理不平衡。对贫困村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中涉及的占地、青苗补偿等问题,既不能做到积极支持,而且还漫天要价,阻挠贫困村发展,导致部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缓慢,甚至个别项目不能正常按期启动。另一方面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较小,大企业参与的基础性较差,大多是小企业参与建设,有的项目虽然开工建设,但由于材料、机械等准备不足,与村民沟通协调不到位,导致进展缓慢,影响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五是脱贫成果难以巩固。目前尚无成熟的脱贫攻坚工作中长期规划,阶段性突击行为较为严重,容易造成脱贫攻坚工作的前后脱节。项目实施盲目无序的状况,脱贫措施相对单一,养殖、光伏、种植比较集中,技术指导不到位,风险难以控制,容易造成脱贫村与脱贫户再次返贫。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工作目前也无规划。如何持续巩固并扩大脱贫工作成效,如何防止脱贫人口再次返贫,问题不容忽视。

        为此建议

        一要强化基层治理,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外力可以较快改变贫困,但仅仅依靠外力又会助长依赖性,从而弱化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但精准扶贫脱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只有切实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才能不断激发和释放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一是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基层致富带头人。改变传统基层工作习惯,杜绝沿用故有的思维定势对待精准脱贫,使贫困群众缺乏获得感。注重镇村干部培训,培养村干部的带头致富能力,帮助摆脱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的“贫困”。控制和减少对基层泛化务虚的检查、考核等,为基层创造一个务实工作、注重落实的环境,让其集中精力补短板。二是强化创新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实施精准脱贫贵在务实求真,重在创新求变。既要积极稳步推进,又要防止识别对象“富人戴帽,穷人落榜”;县(区)级层面探索脱贫资金统筹打捆集中使用,发挥集中效能,杜绝一方面资金紧缺,另一方面资金又“沉睡”等问题。

        二要创新制度设计,压实工作责任。一是精准问政。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走访摸底等形式对扶贫脱贫工作队伍进行扶贫政策、实施方案、业务流程、工作纪律等方面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业务熟练程度评估,了解基层工作人员在哪些政策上含糊、哪些细节上迷糊、哪些程序上疏忽,开展针对性的精准扶贫脱贫骨干班培训,起到一点带面的效果。二是完善并强化执行对各乡镇村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包保单位、工作队的监督和考核。将脱贫攻坚工作完成实绩与干部的提拔使用,进退留转相挂钩。对执行制度不严,完成任务不力的坚决予以责任追究。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督查、考核相结合的制度。借鉴第三方评估的办法和经验,定期组织开展全域业务自查,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要紧抓项目实施,提升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需要。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如何从扶贫开发角度,整合国家政策,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是脱贫攻坚的重要课题。正确处理好集体贫困与个体贫困的关系。由瞄准个体转变为瞄准集体扶贫,由“一户一策”延伸为“一村一品”,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持续发展动力。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形成集体经济发展与贫困群体脱贫有效联结,调动群众参与集体经营积极性。

        四要完善长效措施,巩固脱贫成果。为解决脱贫攻坚工作的可持续及科学扶贫问题,要尽快完成脱贫攻坚工作的中长期的规划编制工作。在县(区)层面统筹谋划脱贫攻坚工作,变单一扶贫为发展基层社会事业系统工程,杜绝单独就脱贫而扶贫,远离“扶贫”变“济贫”的误区,打消群众的“等、靠、要”消极思想。做好全区及各乡镇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中长期控制性规划的同时,着重配套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各类产业扶贫专项规划。对于出列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后下一步如何持续巩固提升,非贫困村如何同步抓住机遇奔小康等问题,也要及时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中长期规划。以规划引领脱贫,以项目推动脱贫,确保如期脱贫后不发生反弹。张艳

 

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