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阜阳市基层委员会:阜阳发展职业教育的建议 |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9-04 浏览:4809 次 |
有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发达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其内在逻辑是:地方政府重视职业教育,不仅加大投入力度,也在体制机制方面努力创新,面向市场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教育为本地提供更为丰富的技能人才甚至创新人才,支撑市场的用人需求,加快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二者互为促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先发地区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但是,作为欠发达的阜阳,不仅要面对整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困境,还有自身的特殊困难需要克服。下面简要分析现实的困难,并针对困难提出初步建议。 一、困难分析 按道理,职业院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应该能培养出优质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市场的引导可以调整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如果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就很难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逐步加大,但职业教育并没有明显改变。为什么在国家重视程度加大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仍跟不上市场需求呢? (一)教育体制的影响。有人认为,我们的传统观念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个观点有道理,但又不太准确。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教育基本上是精英教育,上大学很让人羡慕但也很困难。那时上中专分配工作,非常热门,特别是对农村学生来说,跳出农门就是成功,许多农村成绩优秀孩子上高中考大学的是少数,中专几乎成了大家的首选,为了考中专在初中留级、复习,本来三年的学制学习七八年的很正常,甚至十来年也不为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几乎成了平民教育,市场容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越来越跟不上大学扩招的速度,在不包分配的情况下,从投入不足的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业更加艰难,大家不可能对职业教育优先选择。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的职业教育主要靠政府投资,在有限财力约束条件下,与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相比,职业教育获得的投资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自然相差较多,职业选择面较窄、层次较低,导致生源相对更为短缺。 其三,我们的高考录取体制是,划定了各个档次的录取分数线,先录一本、二本,然后才是职业院校,无形中强化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成见,不仅在生源上限制了职业院校的发展,增加了职业院校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难度,也进一步打消了一些优秀学生进入职业教育的愿望,使得职业教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不能进入良性循环。 其四,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基本都是应试教育,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即使在职业院校也基本如此,学生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创新能力不能挖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严重不足。 其五,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尚未形成普遍确定的机制,从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学历教育迈进还没有畅通的渠道。 (二)职业教育投入体制的影响。要办成一个实力雄厚的职业教育品牌,必须有大量的配套设备和实训基地以及大量的优秀教师,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职业教育一般都是区域性的,地方政府的投入依然是职业教育投入的主渠道,这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在对职业院校的管理上,特别是在学院招考教师和招生两个主要环节,实行的是全省统一的制度,即全省所有性质的院校,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采用的是相同的条件和标准,这对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办学是极为不利的,优秀教师和优质学生都想经济好的地方流动,这就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在学生和教师两个关键方面都显得非常薄弱。 二、对策建议 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在内,我国就职业教育出台了不少重要政策,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与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整体上还显得力度不够,配套细则不够。阜阳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的政策环境的改变,同时还要解决欠发达地区面临的特殊困难。在此,一并简要提出几点建议。 (一)打通学分、学历互认通道。首先要打通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学分、学历互认的通道,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其次,要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向上升入高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通道,给学生更多上升的空间;第三,把部分比较优秀的普通高校转型成应用型大学,增加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比例,增加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资源共享。 (二)发放职业教育券。首先,对进入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发放更多的职业教育券;其次,对欠发达地区生源发放更多的职业教育券;第三,对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发放更多的职业教育券,并鼓励他们就地接受学历或非学历职业教育。 (三)制定校企联合办学优惠政策。首先,要像招商引资那样,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阿里巴巴、联想、腾讯、海尔等此类知名企业前来与我们联合办学;其次,要制定税费优惠政策,鼓励本地优秀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建设实训基地等;第三,要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集中使用、倾斜使用、高效使用。 (四)逐步改善教育体制机制。首先,借鉴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自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面向中国制造开设工业设计课程,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其次,要给职业教育院校自主办学空间,打破现有的“一刀切”制度,允许学校自主选择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等;第三,促进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由培养“技能”向培养“做人”转变;第四,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创新高端人才的合作方式,创新“双师型”人才培养、使用模式,更多开设创业课程;第五,鼓励职业院校管理创新,改进其民主决策方式,更加关注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第六,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划分过细的高考投档线。 (五)改善投入机制。首先,本地财力有限,应积极争取国家、省对阜阳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其次,本地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学院用地、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学院宣传、学生引导、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所能及的支持、协调;第三,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多元化投入方式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方式。 (六)努力发展地方经济。首先,职业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发展经济是当地解决职业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一面;其次,要积极争取区域性、差异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没有区域性差异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将非常艰难;第三,要努力研究,积极推进制约我市发展关键性因素的减少。 以上建议,有些可以近期做到,有些需要深入研究、长期呼吁、渐进改变。事实上,阜阳发展职业教育对本地的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但其本身却是一件艰难而长期的事情,急不得,更慢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