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在校园建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皖北地区的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村小,依然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后备力量匮乏、学科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通过对阜阳市城乡四所学校调研发现,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在校学生平均校舍面积和在校学生平均运动场面积等指标基本达标,教师学历100%达标,但学科教师配置不均衡,缺少音、体、美、英语老师,造成农村学校教学质量逐年降低、生源数量大大减少、学校数量不断萎缩的局面。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教师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艰苦,职业吸引力不强。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虽然解决了县域内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问题,但城乡、区域间教师绩效工资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城市高于农村。加之农村教师住房困难,医疗和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全面保障和落实、文化生活匮乏等多种原因,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工作生活条件窘迫,农村有的中青年教师辞职或考取县城或到外地条件较好学校任教,有的教师选择回家就业;新录取的青年教师不愿到农村教书,即使到了农村学校,也不能安心工作,使得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造成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的局面。
(二)、农村教师队伍社会地位低。有的部门领导不尊重教师,存在给教师安排与本职无关工作的情况。比如在夏秋两季秸秆禁烧中,有的教师被乡镇政府安排夜间到田头蹲守,白天还得照常上课,批改作业,使教师疲劳作业。暑假期间,安排教师看管沟塘,防止学生发生溺水事件等等。
(三)、农村教师人员结构不够合理。民办教师数量较大,在乡镇以下学校的“民转公”教师占有相当比例,他们起点较低、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结构性和学段性超缺编并存。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变化,部分地方小学教师富余,中学教师缺口较大;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非常短缺,大多为兼职业余。
(四)、教师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教师法》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部门统筹管理教师队伍的规定没有落实到位,在县级层面存在教师管理职责不清、人权事权不统一,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重基础性硬件建设而轻教师队伍建设,致使有的地方教师存在有编不补、空编难补和缺编乱补等问题。教师编制和人事政策有待完善。农村学校比较分散、规模不大、学生数量变化快;而现行的编制标准是农村比城市低、编制管理到人、岗位设置到校等现行规定与农村教育实际不相符合,这既造成农村教师配备不足又难以在县域内、校际间进行余缺调剂和交流;学校真正意义的教师聘用制改革尚未到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有待完善,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跟进。
(五)、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近年来,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更多的是放在“砖头上”(校舍建设等硬件设施),而非在“人头上”(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特别是针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财政专项(人才引进、名师培养、教师培训等)更少,且缺乏明确的刚性规定和逐年增长的比例要求。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坚持教师先行、以农村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制度创新和管理统筹,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
(一)、完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和管理办法。
1、尽快出台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向农村倾斜。
2、建立国家制定中小学编制标准;省控制教师编制总额;县动态核定教师编制的管理体制,以解决静态的编制管理无法适应动态的事业发展的问题。
3、以县为单位,创新推行占编聘用、不定编到人的办法,实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强化县级教育部门对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
(二)、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立农村教师待遇补偿和表彰奖励制度。设立专项、面向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加大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在保障房建设规划中按一定比例切块安排农村特岗教师和无房教师以及城镇支教教师,定期表彰奖励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和做出突出实绩的优秀农村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面向农村学校实施定向培养,以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完善“特岗计划”实施办法,扩大实施范围,国家对中西部省份实行指标总量控制,由省级统筹安排,将岗位扩展到非国贫县的偏远农村学校;建立县域内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力度,不断改变农村师资薄弱状况。
(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严格教师培训院校资质,扩大免费师范教育规模,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严格执行义保经费设立的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不低于5%的标准,明确规定各级地方财政每年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2.5%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重点用于农村教师培训;建立国家教师培训资源库和网络研修平台,免费向中小学教师开放。
(五)、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及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建立严格规范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学历门槛;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改革,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加快推进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加大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力度,以此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民进阜阳市委会 赵春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