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优质大豆生产,创建品牌大豆基地 |
文章来源: 致公党阜阳市基层委 发布时间:2022-09-10 浏览:5490 次 |
大豆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大豆籽粒是优质植物蛋白和油脂的最重要来源,是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发展优质大豆生产,不仅能保障粮食数量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 阜阳是农业大市,是皖北大豆主产区之一,属全国高蛋白大豆生态适宜区。常年大豆播种面积200万亩左右,占全省近四分之一,平均亩产120公斤,总产20多万吨。据统计,近10余年我市大豆面积168.0-266.1万亩,亩产104.2-132.0公斤,总产19.8-35.2万吨。其中2010年面积、单产、总产均达最高值,但与山东、江苏等周边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大豆价格走低、效益下滑,大豆种植意愿下降,再加上大豆症青影响,面积波动式萎缩,我市大豆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大豆生产弱化有多种因素,包括市场和政策、品种和技术、农田和气候等,其中市场和政策是主导因素。大豆的大量进口抑制国产大豆价格,大豆单产低,价格下降,种植效益差。一味追求粮食数量而顾不得质量,导致玉米快速挤压大豆生产空间。大豆项目少,种质创新难度高,单产提升慢,至今没有突破性高产品种。大豆机械化水平低,种植管理技术粗放。基本农田及水利设施不完善,靠天吃饭。缺少品牌或地标产品,加工规模小而分散,产业层次低、效益差。 但我市较强的优质大豆生产区位优势未变,是安徽省大豆主产区,重要的大豆原粮生产基地。在全国大力实施大豆科技自强行动、我省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之际,强化我市自身优势,发展规模化优质大豆生产,创建品牌大豆生产基地正当其时。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组织大豆科技大会战,强力提高产量和品质,把阜阳打造成长三角优质食用大豆绿色生产基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和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高标准农田基本要求是土地平整、沟渠配套、能灌能排。我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夏秋极端灾害天气多发,要加强和完善灌水和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抗旱防涝标准,并注意及时维护、修复。 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既是种业创新根据地,也是引领、带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的载体和现实样本。阜阳市农科院是我市唯一的大豆科研单位,设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阜阳综合试验站,具有良好的大豆研发基础,成果颇丰。目前急需规范、标准的科研示范基地。建议以市农科院为主体,建设科学、规范、现代化的农业科研与生产示范基地,可引入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公司等单位,合作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区。 二、加强优质专用大豆品种的创新与培育 种业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种子是大豆生产的关键要素。以市农科院为主体,加强育种研究与应用。针对当前生产品种较多,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开展试验示范,鉴选高产、稳产、优质品种作为主推品种,联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大豆种子质量。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全市农业科技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优质、专用、特用大豆品种培育,并优化生产布局。引进、筛选外地优良品种作有益补充。 三、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技术服务 加大力度推广以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为核心的麦茬夏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实现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单产及种植效益。近3年该技术已在河南、山东等地连续创造了百亩以上实收亩产超300公斤的高产纪录。实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探索在保障粮食数量安全的前提下,逐步稳定大豆面积,增加大豆产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统筹全市农业技术力量,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加快技术普及,为大豆优质生产保驾护航。 四、加强大豆品牌的创立与壮大 做大做强阜阳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品牌,加大宣传开发力度,申报地标产品。与企业对接,建立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订单化生产。发展精细加工,做大做强大豆食品、产品品牌;发掘现有特色、知名产品,不断优化提升。扶持和培养有实力、有潜力的种子企业、加工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占领大豆产业链高端。 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大豆产业振兴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主力是人才。以市农科院为主要依托,培养、引进科技研发和生产服务人才、产品加工和企业管理人才、以及农民技术能手和生产带头人等,重点是本地人才培养。实行公平竞争、能上能下、效能优先、适当激励的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敢于创新、乐于付出、竞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大豆产业的项目和政策支持 加大对本市大豆品种创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的项目支持。建议制定大豆种植补贴政策,提高种植效益。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较大,要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适当加大出险赔付额度,尽可能减轻不可控因素导致的损失。 |